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 正文内容

人民银行定调货币政策 结构性工具要积极做好加法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31日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近日召开的2022年第一季度例会指出,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积极做好“加法”。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专家预计,货币政策将着力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支农支小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有望进一步发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支持。

    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

    会议认为,当前国外疫情持续,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疫情发生频次有所增多,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增强前瞻性、精准性、自主性,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主动应对,提振信心,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专家认为,在经济企稳回暖前,货币政策操作易松难紧。为达到宽信用、进而稳增长的目的,货币政策有必要加大实施力度,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当前,不少机构对进一步运用降准、降息等总量性政策工具仍抱有期待。

    “3月以来,地缘冲突、大宗商品价格异动等外部风险影响加大,国内经济正受新一轮疫情考验,市场对货币信贷放松的期待增强。”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说,面对内外部多种不利因素影响,应尽快加大货币信贷政策力度,有必要适时降准、降息,切实扩大新增贷款规模,提振需求,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建议,通过降准、降息等举措为银行金融机构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负债,引导金融机构合理让利实体经济,为制造业等领域提供长期贷款,稳定市场信心。

    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

    会议提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积极做好“加法”,精准发力,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实施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综合施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

    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频繁提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可以预期的是,支农支小再贷款等结构性政策工具将进一步发挥精准滴灌的重要作用。

    “应继续完善支农支小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建议,重点支持制造业、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022年,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发挥与绿色贷款相关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效用。”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认为,人民银行将增加绿色再贷款和绿色再贴现额度,拓宽碳减排支持工具的适用范围等。人民银行还有望巩固和强化宏观审慎评估(MPA)考核对绿色金融的激励作用,可能将绿色贷款从现行的“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分项独立出来单独考核。

    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

    会议要求,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会议对房地产的提法,继续强调了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体现出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助于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称。

    业内人士认为,预计“因城施策”可能从多维度发力,房地产行业有望逐步触底回暖。

    展望二季度,克而瑞研究中心预计,从信贷层面看,有关部门将支持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和优质房地产企业开展并购贷款融资。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降低居民按揭贷款成本,保障刚需、满足改善型住房需求。

分享: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无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