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深度视野 >> 正文内容

规范上市公司分红莫成“空头支票”

来源:上海金融报    作者:谢宏章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9日

  近日,据媒体报道,监管部门正在酝酿出台措施,鼓励上市公司实施积极的利润分配方法,使投资者获得更多回报,争取形成较为健全的上市公司持续回报股东机制。此外,建议适当降低红利税税率,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应与分红情况挂钩等。

  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迅速发展以及有关各方“尊重股东、回报股东”意识的不断增强,一些上市公司执行有关分红规定的总体情况较以往有了明显好转,对于培育资本市场长期投资理念,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和源动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长期以来形成的涉及上市公司股东分红权的矛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依旧存在。从上市公司层面看,问题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无红可分”。按照规定,所有A股上市公司在持续盈利的情况下,每年要有一定比例的分红。但不少上市公司经营滑坡、入不敷出,企业效益下降,最终导致亏损,使得分红的重要前提不复存在,在上市公司自身饭碗难保的同时,相关投资者的分红权同时落空。截至今年3月21日,A股已有657家上市公司发布2010年年度报告。在这些上市公司中,共有119家在最近三年内“一毛不拔”,其中就有59家属于“自身难保”、没有分红能力的上市公司。

  二是“有红不分”。从上市公司实现持续盈利到投资者分红权的顺利实现,期间受多重因素制约,不仅包括上市公司本身是否存在分红的基础和能力,而且取决于上市公司是否具有足够的分红主观驱动力。因此,一些本来具备条件、应该分红的上市公司,干脆借企业研发或扩大再生产等名义“有红不分”。在上述119家连续三年均未分红的上市公司中,属于“有红不分”的就多达60家,占比超过50%。

  三是“多红少分”。本来,分不分红、分多分少都有具有明确的规定,上市公司只要按规定办即可。中国证监会《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曾对上市公司分红标准作过调整,明确规定由原来的“最近三年以现金或股票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20%”调整为“最近三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然而,从实际执行看,部分上市公司在推出分红方案时,未能严格执行这一规定,存在着“多红少分”、“缺斤少两”等现象。一些上市公司分红主动性不足,约束力不强,部分上市公司回报股东的意识薄弱,是导致少分红甚至不分红问题持续存在的直接原因之一。

  从现行法律和制度层面看,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个人投资者从上市公司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均须缴纳一定比例的税费,现行《个人所得税法》有关红利税的规定,存在着税率过高、征收对象“一刀切”等问题;二是在交易规则中有关除权、除息的规定方面,除权除息后的参考价是按照税前现金红利计算确定的,在剔除红利税后,投资者账户资产实际上存在着“明保暗降”的不合理现象。

  上市公司分红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A股投资者获得投资收益的方式,由依靠分红回报转向依靠股票差价,这不利于培育资本市场长线投资理念,不利于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和活力,不利于构建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从根本上解决在上市公司和制度法律两个层面上存在的分红问题,已成当务之急。作为上市公司,重在按照“尊重股东、回报股东、全力维护股东利益”宗旨,在提高分红比例、培育投资者长期投资理念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做到“该分则分”、“及时足额”;作为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有关上市公司分红的制度规定,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促使上市公司严格按规定履行有关分红的义务。

  所幸的是,上市公司分红问题已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不仅提出了鼓励上市公司实施积极的利润分配方法原则意见,而且提出了适当降低红利税税率,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应与分红情况挂钩等具体建议。笔者以为,这些原则意见和具体建议关键在于落实。只有上市公司和相关部门双管齐下、形成合力,才能在规范上市公司分红过程中取得积极成效,从根本上防止上市公司分红成为“空头支票”。

分享:

来源:上海金融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