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23日
中国资本市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资本市场逐步壮大自身、走向成熟的重要经验。30多年来,资本市场在改革中发展、在开放中进步、在合作中共赢,双向开放已深深嵌入资本市场的肌理,资本市场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双向开放的过程,也是市场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近期,受多重因素影响,资本市场波动加剧,决策层也密集行动,部署政策稳定市场、稳定预期。3月16日,国务院金融委专题会议明确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继续支持各类企业到境外上市。此后,证监会部署落实工作,提出进一步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抓紧推动企业境外上市监管新规落地。与此同时,三一重工、国轩高科、乐普医疗、杉杉股份相继发布公告称,拟筹划境外发行GDR(全球存托凭证)并在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
事实反复表明,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歇,中国资本市场正在并且仍将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双向开放。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取得了诸多实质性成果。MSCI、富时罗素及标普道琼斯等国际指数公司,相继将中国A股纳入其指数体系,并逐步提升纳入因子;证券、基金、期货三大领域的外资股比限制分步骤全面放开,促使更多外资机构“落子”中国。
互联互通方面,沪伦通机制对内拓展到深交所,对外拓展至德国、瑞士;香港市场推出A50股指期货,科创板上市公司和在港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纳入沪深港通标的,沪港ETF互通落地,原油、棕榈油期权成为首批对外开放商品期权。
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境内企业H股融资规模合计达到1481亿港元。与此同时,红筹企业境内上市条件也进一步优化;监管机构强化中概股问题处置,及时回应市场关切,积极致力于推进国际监管合作。
坚定不移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是基于当前国内外形势的主动和必然选择。过去40多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在市场化、法治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实现了高速发展。当前,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更需要通过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是国家经济、金融市场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表示,全球资产配置是居民追求“收益—风险”优化的必由之路。开放资本市场有助于更好实现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开放的资本市场有助于引入长期、低成本资金,并带来技术转移。开放意味着与全球市场的联系、联动也会加强,遭遇国际政治、经济方面的“黑天鹅”事件时,资本市场可能会在短期内受到扰动、走势有所偏离,但长期来说,开放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
开放的大门,一旦打开就不会关上。但业内专家也提出,在外部环境风云变幻、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十分复杂的背景下,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步伐,需要把握好节奏、稳步有序推进。
对此,摩根士丹利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建议,首先,在制度层面,应持续完善境内外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提升海内外资金投资的便利性;其次,可考虑加快推进、落地前期已推出的开放型政策,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投资范围和标的,拓宽ETF互联互通,将更多优质企业和资产囊括进来,扩大境内外机构可配置资产的范围;再者,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及时防范和化解跨境资本市场风险,加强与境外资本市场监管机构的沟通和政策协调。
“增强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的信心,将进一步增强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促进国内外资本市场实现良性循环。”章俊说。
此外,为应对更大规模资本流动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李湛表示,应当高度重视宏观审慎监管能力的建设,强化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预警,建立健全数据通报机制,关注市场主体的外债风险;同时,应健全对大型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强调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风险隔离,同时强化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可以预期,随着政策渐次落地、市场不断成熟,中国将有更多优质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我国市场将更好融入国际经济金融体系;同时也将有更多长线资金进入国内,投资中国、助力中国企业成长,共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