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中国服务贸易逆差缩减的背后与前景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2年02月15日

    数字贸易应当成为接下来进一步扭转服务贸易逆差的核心工具。

    张锐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在日前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披露,2021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52982.7亿元,其中出口25435亿元,进口27547.7亿元,服务贸易逆差缩窄至2112.7亿元,创出过去10年来的最低值。

    的确,一年中服务贸易逆差狂减4816多亿元非常不易,而且在前一年降幅高达53.9%的基础上年度再降69.5%更让人啧啧称叹,商务部就此归结为四大驱动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运输服务出口,全年以110.2%的同比巨量增速成为服务贸易十二大领域中出口增长最快的板块,而紧随运输服务出口之后的是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增长速度为18%。按照商务部的说法,运输与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加起来整整拉低了服务贸易逆差69.5个百分点。还有一个重要看点是,一直扮演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最大贡献角色的旅行服务在2021年发生了逆转,全年贸易逆差降至6430亿元,比疫情前的2019年大幅减少8511亿元。

    应承认,国内服务逆差显著缩减渗透了不少的运气成分。国外新冠肺炎疫情愈演愈烈,产业链中断声嘎嘎作响,物资自我供给能力尽显疲弱,这给疫情防控效果突出并且企业生产基本恢复常态的中国创造了千载难逢的产品输出机会,在一船难求、一箱难求的火热行情下,运输服务出口被完美带爆;另一方面,疫情不断反复与纠缠之下,海外国家民众对视听服务、医疗、教育、网上零售的线上消费大幅增长,数字支付手段大量运用,类似电信计算机、信息服务以及知识产权使用费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产品需求坐上了快车;至于长期出口垫底的旅行服务出现逆差巨量收敛的状况,倒不是出口收入有明显改善,而是疫情阻挡了众多国内旅行者境外旅游的脚步,同时也将大量的出国留学生拦在了国内。

    但新冠肺炎终将消失,带给中国服务贸易的运气也不可长久,而且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过去两年服务贸易出口年均放量增长14%的同时,进口却下降10.8%,而进口的下滑既不利于活跃国内市场,也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改写服务贸易逆差的良性循环方式是出口与进口双双增长并且前者大于后者。这样,在时运不可久存的背景下,做大服务贸易出口最终还是要依赖自我持续加氧,如同商务部发言人所指那样,国内服务业快速增长才是服务贸易发展最坚实基础。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去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3.3%,而且尚有值得深耕与拓展的更大空间,比如大力度破除服务行业垄断和降低资本进入门槛,让更多民营资本在服务业长袖善舞,创造支撑服务出口的庞大“蓄水池”,同时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进程,推动生产性服务通过服务外包等方式融入全球价值链,带动寄递物流、仓储、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测试、维修维护保养等新兴服务贸易等。

    现在,不少服务贸易内容都可在新型技术的支持下转化为数字产品形式,买方的可得性也大大增强,拿旅行服务出口来说,如果能够将中国的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或者是像秦汉唐宋以及大清等这样在世界史上具有影响力的朝代建成“元宇宙”,让习惯尝鲜的外国人足不出户也能在中国的远古文明中走一走和看一看,国内旅游文化业可以赚到的外汇定然不少。

    数字贸易应当成为接下来进一步扭转服务贸易逆差的核心工具。一方面,数字贸易可以丰富传统货物贸易形式,即从线下走到线上,由此产生数字营销、数字订购、数字对接以及数字结算等新的服务贸易形态,另一方面,数字贸易意味着传统服务贸易中出版、影视、演艺、艺术展览、动漫游戏以及创意设计等都可折叠成数据,由此生成的数字产品贸易流动效率更高并拥有更广的范围经济效应;不仅如此,数据作为数字经济中最重要的内容也可以独立形成服务,在基础上诞生出由软件、社交媒体、搜索引擎、云计算以及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服务组成的数字技术贸易,同时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物联网等数据流平台生成的数据可以被广泛应用于研发、生产、运营、服务等价值链环节,由此产生出数据服务贸易和跨境数据流动贸易。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数字贸易占服务贸易之比为64.1%,中国仅为49%,尚有广阔的拓展空间。

    (作者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分享:

来源: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无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