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高层声音 >> 正文内容

重磅!财政部详解2022年提前批专项债额度和重点投向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7日

    12月16日,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在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和国务院同意,近期财政部已向各地提前下达了2022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1.46万亿元。这次提前下达在额度分配上没有搞“一刀切”,而是充分考虑了各地项目资金的需求和施工条件,项目资金需求多、施工条件好的地方多分,反之则适当少分。

    许宏才表示,2021年,全国人大批准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额度是3.65万亿元。截至12月15日,新增专项债券发行3.42万亿元,占已下达额度的97%,全年发行工作基本完成。从资金投向看,其中约五成投向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领域;约三成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以及卫生健康、教育、养老、文化旅游等社会事业;约两成投向农林水利、能源、城乡冷链物流等,对带动扩大有效投资、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各地已安排超过1700亿元专项债券资金用作重大项目资本金,有效发挥了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专项债券发行先低后高态势明显,既有防止大水漫灌、提升债券资金效能、防止闲置浪费的因素,更有逆周期调节、维护经济稳定恢复的作用,特别是进入第四季度专项债券发行进一步加快,为明年年初早投资、早施工、早见效实现经济“开门红”打下重要基础。也可以理解为今年年底专项债券发行蓄能,明年年初专项债券投资放量。

    财政部预算司负责人兼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主任宋其超表示,2022年专项债券支持的重点方向,主要体现在三个聚焦:第一,要聚焦短板领域。专项债券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领域,重点支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带动效应强的重大项目;第二,要聚焦重点方向。为保持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的衔接,近期财政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印发了申报2022年新增专项债券项目资金需求的通知,明确了2022年专项债券重点用于9个大的方向: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城乡冷链等物流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保障性安居工程;第三,要聚焦重点项目。在聚焦九大重点支持方向的同时,要优先支持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项目,以及纳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重点项目,积极发挥专项债券对重大规划和战略的支撑作用。此外,还要加大对水利、城市管网建设等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

    与此同时,12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12月份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日,国家发改委已对地方报送的2022年专项债券项目从投向领域方面进行了筛选,形成准备项目清单,这将为明年专项债券加快发行使用打下扎实的项目基础。同时,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明确了交通、能源等9个方面的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并且联合制定了专项债券资金投向领域禁止类项目清单,也就是明确了地方专项债券资金投向哪儿、哪里不能投。通过严格落实投向领域管理制度,确保专项债券精准用于政府主导、早晚都要干、有一定收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形成准备项目是在进度上加快推进专项债券项目开工和建设实施的前提。依据“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未来的工作目标可能指向项目储备、资金投入、实物工作量形成,整个链条高速有效运转。

    “明确专项债券资金投向领域禁止类项目清单,有助于做好专项债发行工作,强化监督管理,有效发挥债券资金带动作用,稳定经济社会运行,确保地方投资建设不松劲。”何代欣说。

    张依群表示,提出专项债券资金投向领域禁止类项目清单,可以理解为是专项债券投资项目的负面清单,在保证专项债券投资大的方向不变的前提下,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适度放宽专项债券投资领域,赋予地方政府更多投资自主权和调整空间,有助于更好发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项目规划设计、资金安全和风险管控作用,提升专项债券项目质量。

分享:

来源: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无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