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7日
1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在2021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表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把促进共同富裕作为当前金融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刘桂平谈到,近年来,金融部门和社会各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决策部署,基本形成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在促进共同富裕中,普惠金融同样需要主动担当、善于作为。
“对照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的要求,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需要持续深化和完善。”刘桂平分析到,一是普惠金融如何更好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防止返贫;二是普惠金融如何通过更好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共同富裕;三是普惠金融如何帮助更多低收入群体迈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四是如何将金融服务的价值和便利性更加有效惠及广大民众;五是普惠金融相关政策如何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等更加密切协作,有效形成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
“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共同富裕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以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共同富裕,是时代对金融系统的要求。”刘桂平认为,当前的着力点可考虑:
第一,聚焦缩小收入差距,为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持续聚合金融智慧。小微企业是吸纳社会就业的主力军,是稳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主渠道。要进一步发挥“几家抬”作用,形成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支持政策合力。要着力构建“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小微市场主体创新创业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小微市场主体创新创业和带动就业增强一次分配的实力,缩小收入差距。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通过金融市场的力量拓宽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大力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增强供应链韧性,形成促进小微企业有序有效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二,聚焦缩小城乡差距,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贡献金融力量。乡村振兴是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要充分发挥普惠金融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作用,不断优化、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城乡金融服务更加均衡。要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夯实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融合发展。让普惠更绿色,让绿色更普惠。
第三,聚焦缩小地区差距,通过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不断探索促进共同富裕的金融解决方案。要发挥普惠金融在有效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积极作用,因地制宜、靶向施策、以点带面,深入推进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特别是要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的普惠金融改革与发展路径。既发挥像浙江这样发达地区的“排头兵”作用,又紧密结合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充分调动欠发达地区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借鉴、系统推广试验区的经验和做法。在这一过程中,要重视发挥地方法人银行的作用。地方法人银行要坚守“服务本地、服务小微和‘三农’、服务本地城乡居民”的“三服务”经营定位,用心用情深耕本地市场,推动金融资源在地区间相对均衡分布。
第四,聚焦增进民生福祉,为重点领域、重点人群持续拓宽金融服务渠道。民生领域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一环,也是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要加快完善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大学生等群体的金融服务,有效支持养老、教育、医疗、就业等重点民生领域,促进创业增收,合理平滑消费,并探索通过支付结算、慈善信托等服务为第三次分配提供金融支持。要树立负责任金融理念,为金融消费者提供与其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产品和服务,对风险较低的理财产品合理调整准入门槛,增强理财服务的普惠性,为有效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
第五,聚焦促进精神富裕,通过培育良好金融文化、提升全民金融素养不断丰富其内涵。金融文化强调诚实守信、有借有还、理性投资、风险为本,既能促进物质富裕,也是精神富裕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大力培育积极向上的金融文化,强化每一个公民的契约精神和诚信意识。要增强居民和家庭的金融健康意识,在现有普惠金融覆盖面较广的基础上,通过推进金融健康建设,优化居民和家庭的财务状况,激发居民的创新创业动力和潜能,为共同富裕奠定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要加强金融教育顶层设计,系统推进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统筹开展集中性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帮助老百姓“守住钱袋子”。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