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具有赣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张宗兴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5日
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喜迎省第十五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之际,省委书记易炼红深入我市宣讲全会精神并调研指导工作,给予肯定鼓励,提出殷切期望,指明方向路径。我们要牢记这份特殊的关心厚爱,准确把握省委省政府对赣州工作的更高要求和殷切期盼,以新时代“六个第一等”要求推进高质量发展,以更好的发展成效向省委省政府、向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易炼红书记充分肯定了近年来赣州产业发展的明显成效,强调要“做强做优做大优势产业,持续推进产业存量优化、增量升级,全面增强创新驱动能力”,要求赣州加快建设现代产业新格局,着力打造新时代“第一等”的发展态势和业绩。全市上下务必紧扣这一更高要求,大力实施工业倍增升级和科技创新赋能行动,以超常规的力度加快构建具有赣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现代产业新格局,用实干担当把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以创新支撑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着力打造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化为赣南大地的生动实践、鲜活图景。
加快构建具有赣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务必明了重点抓什么。工业是赣州发展的突出短板,工业倍增升级关系到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局。我们要大力实施工业倍增升级行动,坚定不移主攻工业,壮大“工业树”,繁茂“产业林”,挺起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脊梁。要在稀土钨新材料、电子信息、家具家电、生物制药、新能源等重点领域、细分领域上狠下功夫,大力推进智能化转型升级,进一步做大做强“1+5+N”主导产业,力争更快形成若干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加快发展更具带动力的数字经济,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产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融合化、服务化发展。要进一步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全力以赴发展壮大首位产业,推进强链延链补链,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高级化,推动县域经济和市域经济齐步高质量发展。
加快构建具有赣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务必建强用好各类平台。开发区和园区是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的主平台、主战场、主引擎。要大力实施千亿园区培育计划,完善园区平台载体,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增强园区承载能力。要优化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推进市场化运行、企业化管理、绩效化考核,将国家级开发区打造成为主导产业鲜明、创新体系完备的发展新高地。要按照“高大上”“链群配”思路,尽锐出战招大引强、招才引智,实施“领航企业”培育计划,加快扶持企业发展壮大,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要做实创新平台,全力以赴支持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稀土技术创新中心,集中资金支持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推动其他“国字号”科研平台和高校资源集聚发展,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广泛汇聚创新人才,全面增强创新驱动能力。要加快改革创新,为开放平台注入更多新动能、新活力,发展更多新经济、新业态,促进开放平台市场化、项目化、实体化运营。我市平台众多,要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下大力气把各类平台建设好、运用好,充分发挥它们的最大效应,迅速将各类平台打造成为产业发展的大舞台。
加快构建具有赣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务必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投资一头连着需求、一头连着供给。投资的带动性强、关联度高,不仅是消费的重要变量,也是供给的重要内容,对于稳定经济运行和激发内生动力、促进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项目是发展的重要抓手,是转型的重要推力。发展是硬道理,项目是硬载体。无论何时,抓好项目建设,就抓住了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始终强化“项目为王”,就是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把项目建设作为硬任务、硬指标、硬抓手。要坚持扩大产业投资,特别是把工业投资放在首位,加快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无论是“老基建”还是“新基建”,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需要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围绕实施交通强省战略,要保持基础设施投资强度,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新基建等重点项目建设,持续加大民生领域基础设施补短板投入。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为全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产业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产业兴则赣州兴,产业强则赣州强。我们要拿出“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加快构建具有赣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赣州篇章作出新贡献、展现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