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5日
在日前举办的第三届外滩金融峰会上,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各方热议焦点。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会上透露,目前我国已经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正在制定“1+N”政策体系,将陆续发布顶层设计文件、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及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政策措施。
应对气候变化急需资金支持。据联合国有关机构测算,实现《巴黎协定》确定的全球温升控制目标,全球预计需要近100万亿美元。
面对如此大的资金缺口,解振华表示,首先,发达国家要兑现每年1000亿美元的出资承诺,发挥公共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推动建立鼓励绿色可持续投资的制度设计、政策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引导社会投资流向低碳领域。同时,还要积极建立国家、区域和全球的碳市场、碳定价机制,降低减排成本,提高减排力度,促进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碳市场收益分成机制,为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和开展能力建设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以及要确保全球碳市场的环境完整性,防止减排量双重计算,避免碳泄漏,促进贸易公平。
与会人士一致认为,金融对于“双碳”目标的实现将发挥重大作用,同时也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低碳行业。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陈文辉表示,“双碳”战略是一条又长、又宽、又厚的投资赛道。“‘长’指的是中国是碳排放大国,也是减碳任务最重的大国;‘宽’指的是大量相关的产业都会不断地涌现出来;‘厚’指的是,在这个赛道里,有‘矛’和‘盾’的关系,不断有新的‘矛’出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又会出来新的‘盾’,又需要新的‘矛’来解决。”陈文辉说,“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资本和金融的引导支持。资本需求需要政策引导,这些政策包括财税政策、金融政策。
“双碳”目标提出以来,绿色金融相关配套政策密集出台,效果显著,但与会人士认为,金融业在支持低碳转型、发展绿色金融,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方面,依然任重而道远。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朱隽在解读《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报告时表示,绿色分类标准、信息披露、压力测试是绿色金融的重要基础设施,发展绿色金融要进一步夯实基础。“人民银行将推动绿色分类标准‘国内统一、国际趋同’。目前国内有发改委、人民银行、银保监会三套绿色分类标准,在适用对象、项目范围、精细程度上存在差异,未来需尽量统一标准。”
朱隽还介绍,今年人民银行再度担任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的联合主席,会同G20各位同仁牵头起草了《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近期已经获得了G20部长会的通过。该路线图是G20首个关于可持续金融的框架性文件,统筹绿色分类标准、加强气候信息披露,完善气候风险管理等五个重点领域,明确了工作方向和措施,将为全球层面引导市场资金支持绿色发展提供重要指引。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