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中国电影应走出唯头部流量怪圈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09日

《长津湖》为中国电影市场注入一针强心剂,击碎了“现在大家都不爱看电影”的质疑。观众对电影的热情从未改变,内容才是关键。

 

过去20年,中国电影从零起步,上演了一幕“速度与激情”。2016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就有人抛出如下论点:“票房即将超美国,成为‘老大’还差几件事”。如今5年过去了,国内票房总量已从400亿元跃至600亿元,这期间新增了5477家影院和3.88万块银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已经成为电影大国,头部内容的投入水平、票房收入、完成质量、特效工艺等因素完全可以跻身世界前列,今年上映的《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3》《长津湖》等也不输好莱坞大片,但电影人聚在论坛上关注的问题中仍不乏“何时超越美国”。

 

我们与好莱坞差在哪?

 

笔者认为,中国尚未成为电影强国,主要原因是没有完善系统的工业化流程,尽管已经有《长津湖》这样的电影,但是整个行业仍处于“作坊”模式,电影质量和流程全凭导演。这就导致“导演一言堂”的情况层出不穷,而导演的培养方式也依赖“老带新”“演员转型”。每一位成熟的导演都在积极组建下一代班底,“系统性”“规模化”成为空谈。

 

粗放型的产业模式导致中国电影的“贫富差距”极大,刚刚过去的国庆档以近44亿元的票房总量收官,《长津湖》一片占比高达73%。但电影工业不仅需要《长津湖》还需要源源不断的优质内容。好莱坞之所以成为世界电影的殿堂,并不是凭借一部《钢铁侠》或者《黑寡妇》。

 

优质内容的保障是什么?是人才、体系和制度。具体来说,就是完善的工业化流程,保障内容资产的投融资系统,推进完片保险制度,落实演员工会组织以及透明的薪酬构架。这些不一定能刷新电影市场的上限,却一定能兜得住电影市场的下限。

 

中国电影一年上映近600余部电影,其中绝大部分却是“院线一日游”,票房从几千元到几万元都是常见的,甚至不少明星出演的电影,票房也以个位数收场。而一部电影投资成本至少在百万元以上,大量烂片充斥市场,这不仅是对资源的浪费,更是对中国电影投资信心的透支。

 

中国电影只有走出唯“头部流量”的怪圈,构建电影工业化系统,才能突破当下行业瓶颈,这是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必经之路。笔者认为,现在观众常以“下饭”来指代优质内容,构建电影工业化确如烹小鲜,想要菜肴美味,就需要扎实的原料、精准的火候,急于速成开大火往往容易糊。2020年,中国影院银幕数量增7.2万块,全国影视城上百家,可以说原材料已经到位,只欠“小火慢炖”。

分享:

来源: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无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