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树根变艺术品 记农业银行安远县支行根艺师刘涛
来源:赣州金融网 作者:谢文军 廖云萍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10日
20余年根艺创作,300多件根雕作品,多次荣获“刘开渠根艺奖”……在大山深处的江西省安远县,有一位化腐朽为神奇的“宝藏”根艺师,他就是农业银行安远县支行客户经理刘涛。
2003年、2004年、2009年,第八届、第九届、第十二届全国根(石)艺美术展,“刘开渠根艺奖”银奖、金奖……短短几年时间,刘涛不仅加入了中国根艺美术家协会,作品亦登上了根艺的最高荣誉殿堂。
不走寻常路
白髯飘飘、顶门凸起的“南山翁”,美丽善良、坚毅勇敢的“海的女儿”……走进刘涛的家中,大大小小“人像”图案的各种根雕作品,几乎遍布房子的各个角落。
现年55岁的刘涛,1988年加入农行大家庭。因从小对自然界的云彩、奇根、异石充满无尽的艺术遐想,在一次下乡跑业务的机会下,刘涛偶然“闯进”了根艺创作之路。
刘涛2000年加入县根艺美术学会后,得到业界诸位良师益友的悉心指导。对于根雕的痴迷,在他师从中国根艺美术大师魏夫昌时,便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能把技术学得更加精湛,刘涛不知吃尽了多少苦头。有时灵感上来了,待到忙完已是深夜;打磨树根时,砂纸磨破了手,手掌起了水泡……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涛的努力让其根艺水平有了突破性的成长。
“根艺创作之路是永无止境的,恩师魏夫昌先生‘以根之精神追求根之艺术’的教诲,我将毕生铭记并践行之。”刘涛望着根雕作品说道。
20余年来,每次根艺交流,刘涛都会精挑细选得意之作参展,“这是一门‘天人合一’的内敛艺术,在世上是独一无二的,需要静下心来细细研究。”刘涛说,根雕艺术不仅可以带来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还能提升品位。“这几百件作品,我一件都没有卖过”。
朽木可雕也
或遗弃在山野间,或堆放在柴房里,或劈碎了作他用,人们平常看到的那些毫无价值的腐木枯树根,在刘涛眼中却是难得的宝贝。
为了一件“宝贝”,刘涛经常在山里、河边仔细寻找,有时一整天都在跋山涉水中度过,还会去外县市“寻宝”。每当看到好的树根,他就会精神倍增,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并不惜重金买回来。在这过程中,还有许多趣闻逸事呢。
一次,连下几天大雨后,刘涛赶紧到江边“寻宝”,寻寻觅觅间,突然眼前一亮。原来,这是一块材质、纹理都极其美丽的材料,他拿在手上端详了许久,灵感从头脑里喷涌而出,迫不及待地把它雕刻成了一个坐于海上的女孩,并将其命名为《大海的女儿》,随后参加中国赣州“百信杯”首届根展获得金奖,随后参加2009年全国第十二届根展并获“刘开渠根艺奖”银奖。
采访中,刘涛多次提到:“根雕的选材极为重要!这些树木早年已被砍伐,根部历时百年或千年不烂,历经风、雨、雷、电,昆虫啃咬,所留下的是精华。”他说,如果有好的材料,没雕刻成好的作品,还是浪费了材料,这比什么都心痛。
追求无止境
与根雕打了20多年交道,刘涛由当初的兴趣,到如今更多是对艺术的喜爱追求,根雕成了他一生的热爱并为之于行。
“根雕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刘涛对每件作品都能道出它的艺术之美,“决定一个树根能否用作根艺材料,它的先决条件是基调。没有奇怪的造型,不可能给根艺家们带来灵感的再度创作。”
刘涛介绍说,一件好的根艺作品,应该是少雕或不雕。只有一双慧眼,才能读懂那九分天材和奇怪的造型。雕与不雕,都应该让人一眼看出其“木头木脑”,根味越浓越能让人感到一个大自然的缩影,感到返璞归真,感到亲切,感受到艺术的价值。
“我现在主要负责贷款业务。”刘涛说,现在不管是创业还是消费,业务量越来越大,几乎每天都有不少客户。其中有个客户他极易非常深刻。当时这位客户着急办理抵押贷款,但由于来得匆忙、准备不足、资料不齐,来来回回一下子就到了临近下午时间了。“当时主要考虑到客户很着急,而且家在乡下,来一趟不容易,能今天处理完就别再跑一次了。”看着客户焦急的样子,刘涛以最快的速度办好相关手续,保证贷款顺利发放,客户因此向刘涛连连表示感谢。
在刘涛看来,根雕创作既是体力活也是脑力活,既要有热情、又要认真、还要细致。因为这项业余爱好,也让刘涛在工作中更加认真、耐心、细致,总能以最好的状态、更好的角度、更好的方法为客户排忧解难。采访得知,在农行工作几十年,刘涛一直兢兢业业、尽心尽职,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多次评为省市县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刘涛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人,工作中不管是对客户还是同事都有足够的耐心,特别细致地教我们一些新人,更佩服他把自己的爱好坚持了20余年……”支行党委书记、行长郑章华如此评价。
刘涛的刻刀下,一个个看似无用的树根,变成了形象生动的人物和事物,或者栩栩如生的佛像、振翅高飞的雄鹰。对刘涛来说,创作一件根雕作品,就像孕育一个“孩子”,需要根据树根天然的形象,加以自身的思考、知识的积累、文化的浸润,运用巧而精、妙而细的手法,将灵魂注入作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