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彭妍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09日
近日,融360大数据研究院推出了《2021年5月银行结构性存款报告》,据其不完全统计(主要监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2021年5月结构性存款发行量为1451只,较上个月减少20只。收益率方面,5月结构性存款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3.55%,环比下跌5BP,整体上来看,近半年结构性存款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走势相对平稳。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4月末,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为6.55万亿元,环比小幅下降1.73%,同比下降46.02%。
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1年,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大幅增减的概率都不大。一方面,今年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将全部清零,为防止客户流失,银行对结构性存款的发行需求仍然较大;另一方面,虽然今年监管层对银行结构性存款没有明确给出压降指标,但是会持续性关注,结构性存款规模不会再像前几年那样大幅上升。多家银行也在年报中提及,未来要继续控制高成本存款规模。
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环比降5BP
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压降程度如何?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4月末,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为6.55万亿元,环比小幅下降1.73%,同比下降46.02%。
不过4月份规模下降的都是个人结构性存款,大型银行、中小型银行个人结构性存款规模分别环比下降8.71%、3.7%;单位结构性存款均增长,大型银行、中小型银行单位结构性存款规模分别环比增长1.12%、2.3%。
据融360大数据研究院不完全统计(主要监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2021年5月结构性存款发行量为1451只,较上个月减少20只。其中,人民币结构性存款1414只,美元结构性存款37只。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股份行结构性存款规模显著下降。股份制银行对结构性存款的依赖度较高,但受监管影响,2020年结构性存款规模大降,占总存款规模比例也大幅下降。
根据银行年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中信银行单位结构性存款规模占对公存款规模的比例为5.11%,较前一年末下降了4.24个百分点;兴业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共下降了30.32%;民生银行余额压降了3285.07亿元。
除了规模下降,结构性存款收益率也在持续走低。5月份发行的人民币结构性存款平均期限为115天,较上个月缩短6天;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3.55%,环比下跌5BP,整体上来看,近半年结构性存款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走势相对平稳。其中,国有银行平均期限为96天,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3.43%,环比下跌10BP;股份制银行平均期限为147天,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3.76%,环比上涨5BP;城商行平均期限为163天,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3.67%,环比下跌18BP。
国有银行结构性存款预期最高收益率较为稳定,且整体偏低;股份制银行结构性存款预期最高收益率差别较大,走势波动也较大,从挂钩标的来看,挂钩指数的结构性存款预期最高收益率较高,但到期收益率的不确定性也更大。
专家:银行存款利率定价未来或持稳
6月1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拟将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上限的定价方式,由现行的“基准利率×倍数”改为“基准利率+基点”;在转换定价方式的同时,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设置不同的最高加点上限。这与当前的贷款利率定价方式较为相似。
刘银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转换定价方式,对不同类型银行设置不同的最高加点上限,如果限制或压减加点幅度,可以约束银行高息揽储行为,控制负债成本。同时,存款定价改革可以让存款利率与市场利率并轨,提升政策传导效率,促进利率市场化。
银行业资深观察人士苏筱芮对记者表示,这一举措给予了市场机构以自由定价空间,对发挥利率自律机制起到较好的助力作用,同时,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设置不同的最高加点上限,也有助于对不同银行业机构分类施策,从而促进机构对存款利率的精细化管理。
在刘银平看来,近两年监管对存款市场的管理逐渐加强,结构性存款规模大幅压降,靠档计息定存产品全部下架,互联网存款明令禁止,主要目的都是控制银行负债成本,防止存款利率过高。揽储成本高会传导至贷款市场,不利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也不利于银行持续稳定发展。接下来,央行、银保监会会继续加强存款管理,遏制不合规的高息揽储行为,银行存款利率定价也会更加规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就结构性存款收益率来看,收益率呈现周期性趋势,宏观方面是跟随货币政策和实际市场利率,个人认为,中长期看,利率主要方向还是降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