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金融监管 >> 正文内容

监管定调“在开放中维护好资本市场稳定” 专家支招:增强自身经济“体质” 继续完善管理框架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昌校宇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22日

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对于金融市场担心的部分外资可能“大进大出”,监管层的最新表态给市场吃下“定心丸”。

 

4月19日,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表示,“我们非常有信心,在开放的过程当中,维护好资本市场的稳定”;同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宣昌能表示,“下一步,外汇局要坚持底线思维,密切关注外部环境发展变化,保持对跨境资本流动的高频监测,健全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的管理框架,统筹发展对外开放与安全,保障国家经济金融稳定发展”。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要在开放的过程中维护好资本市场的稳定,需要依靠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这是一个复杂的政策框架体系。总体来说,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要兼顾“稳定”与“发展”。“稳定”是底线,意味着不发生重大金融风险,这就需要严格防范跨境资本的异常流动。但同时“发展”意味着需要坚持扩大开放的政策方向,通过开放促进正常的跨境资本流动,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助力经济发展。我国已建立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框架,就是要在“稳定”与“发展”之间求得平衡,在守住“稳定”底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通过开放实现“发展”。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董忠云分析称,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4月20日,陆港通北上资金累计净流入规模已超过1.33万亿元;同时,中央结算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境外机构的人民币债券托管面额近年来持续攀升。外资的持续流入为我国资本市场带来增量资金,有助于市场更好发挥资金融通、优化资源配置等功能,充分体现了开放对发展的助力。与此同时,跨境资金流动易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一旦发生大幅异常波动将对我国经济金融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对这一风险需要进行积极的防范和化解,而监管政策十分重视守住金融风险的底线。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外资主要是机构资金,诸如共同基金等。这些资金一般看重基本面,着眼长远,相对稳定。此外,投资中国资本市场的国外散户投资者数量有限。简言之,中国资本市场的外资结构呈现良性发展趋势。

 

田利辉进一步介绍,“在规则设计上,中国资本市场的‘T+1’、涨停板等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防止对冲基金的大进大出。同时,我国外汇管理部门开展对于跨境资本流动的高频监测,能够及时发现热钱扰乱市场式的进进出出”。

 

“在底线思维的框架下,我国主动根据外汇市场和跨境资金流动形势,动态调整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和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系数。同时,着眼于行为监管,建立了行政监管与银行展业互动并举的外汇市场‘双支柱’微观监管体系”。田利辉认为,在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的框架下,我国资本市场能够在开放中实现稳定。

 

谈及接下来,在开放的过程中维护好资本市场的稳定还需如何发力?董忠云建议,在宏观层面,首先要继续巩固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成果,不断增强自身经济“体质”,通过“做好自己的事”来应对外部压力和风险,同时继续坚定地推进国内各领域的深化改革与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在政策监管层面,需要继续完善“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框架。一方面,要继续提升跨境贸易投资的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资本市场开放水平,引导外资流入助力国内发展。另一方面,在开放力度和节奏上采取稳妥和谨慎的做法,以增强政策主动性,同时严厉打击外汇违法违规活动,不断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提升风险预判能力。此外,在政策监管方面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通过给予市场清晰的预期来引导市场行为。

 

在田利辉看来,随着开放程度的加大,外资入市规模的提升,我国需要逐步健全金融稳定体系,从而防范潜在的国际热钱冲击。这需要在法律法规预先设计、资金流动的监测手段完善、跨国监管部门的合作措施、价值投资文化的形成和国内外投资者的教育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体系性的制度设计和优化。

 

分享:

来源: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无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