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银行 >> 正文内容

一季度永续债发行数量增规模减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吕东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06日

10笔永续债的规模为422亿元,同比下降近千亿元

 

自2019年1月份首单银行永续债落地后,由于可以有效补充一级资本,加之政策的支持,永续债成为了商业银行的补充资本的“神器”。

 

今年一季度银行永续债“成绩单”已出炉。今年前三个月,共有10家银行发行10笔永续债,数量远超去年同期。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一季度发行永续债的银行中,地方中小银行占比达九成,每只发债规模偏小,因此尽管一季度银行永续债发行数量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但合计发行规模却同比下降近千亿元。

 

发行以中小银行为主

 

永续债数量增规模减

 

自商业银行发行永续债以来,受春节长假等因素影响,每年的第一季度都是永续债的发行低谷。与以往不同地是,2021年前三个月,已有高达10家银行发行10只永续债,远超去年同期6只的发行数量。

 

尽管数量大幅增加,但10家银行永续债合计发行规模仅为442亿元,反观2020年一季度,6家银行永续债发行规模就高达1412亿元。

 

究其原因,是今年发行永续债大多是中小银行。今年第一季度,发行永续债的10家银行中,除了邮储银行一家为中大型银行,其余均为地方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占比达高达九成。这也使得单个银行发债规模远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从而出现发行永续债的银行数量大增,但合计发行规模却同比出现较大下降的情况。

 

今年发行永续债的银行中,只有邮储银行一家发行规模在百亿元以上,达300亿元,其余9家银行地发债规模均在30亿元以内,其中,宁波通商银行、泉州银行的发行规模更是小于10亿元,分别只有5亿元和7亿元。

 

反观去年一季度,邮储银行曾发行高达800亿元永续债,此外,平安银行、江苏银行发行规模也分别达到了300亿元和200亿元,仅这3家银行在去年一季度的永续债发行规模就达到了1300亿元。

 

尽管发行规模同比出现大幅度下滑,但由于多家中小银行成功发行永续债,这将缓解了此类银行资本补充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甄新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相较于大型银行,中小银行补充资本渠道和能力都偏弱,将永续债发行份额更多倾向中小银行,有利于此类银行增强抵御信贷资产质量压力。中小银行信贷投放目标客户主要是中小微民营企业,加大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力度,有利于此类银行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投放,从而进一步提升对中小微和民营企业融资服务的能力。

 

多家银行发行永续债获批

 

未来数量有望持续增长

 

记者注意到,还有更多的银行永续债发行在路上。

 

上月下旬,包括工行、中信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发行永续债已经获批,且单只发行规模均较大,发债银行数量和规模仍有望持续走高。

 

上月底,工行公告披露,其已收到银保监会的批复和中国人民银行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获准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发行规模不超过1000亿元。同样在3月下旬,中信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已获准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不超过40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

 

进入4月份后,银行永续债发行仍在持续。4月2日,福建海峡银行成功发行规模为10亿元的永续债,该行表示,募集资金将用于充实其他一级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以增强运营实力,提高抗风险能力,支持业务持续稳健发展。

 

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昆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通过利润补偿的方式进行内生性的资本补充较为困难的情况下,永续债这种外源性资本补充工具由于可以补充一级资本,在政策的推动下正被愈来愈多的银行使用。

 

尽管去年随着银行资本补充渠道的有效扩宽,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较2019年年末有所提升,但个别类型商业银行的资本状况仍不乐观。如截至去年年末,农商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37%,较2019年年末下降0.76个百分点。

 

甄新伟表示,进入2021年以来,银行永续债发行力度持续加大,这将继续缓解由于去年资本消耗过快带来的压力,并夯实商业银行稳健发展的基础。

分享:

来源: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无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