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明 记者宋石长
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成功获批,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工作持续推进,孚能科技、汇森家居成功上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上市公司A股板块全覆盖……
全市各项贷款继续保持高位增长,新增贷款940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19.49%,直接融资占比持续提高,达586.11亿元,其中发行债券302.06亿元,同比增长30.47%,首次发行绿色债、疫情防控债等创新债券。有效对接险资项目6个107.9亿元,落地险资77.9亿元,超额完成50亿元目标任务……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2020年,我市金融工作按照中央和省、市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紧紧围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要求,畅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渠道,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化金融体制机制改革,为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
◆银行信贷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
2020年,面对突然来袭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市金融系统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传传金融政策,争取货币信贷支持,为复工复产全力提供金融支撑。推动各银行机构发放疫情防控及复工复产再贷款再贴现115.18亿元,支持企业2641户。(疫情期间,争取省级银行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资金17.19亿元,向14户重点企业发放专项贷款6.36亿元,加权利率2.97%,办理再贴现4.3亿元;发放“政策性银行专项信贷额度”贷款35.57亿元;通过5000亿元复工复产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向2681户小微企业发放普惠贷款35.14亿元,加权利率4.41%,向101户小微企业办理再贴现8亿元。)支持12757户企业延期还本109.91亿元,支持2880户企业延期付息7738万元。先后组织召开5场金融政策、产品推介新闻发布会,发放金融政策解读、产品汇编1000余册。
我市还创新举办“金融产品地摊”活动,通过采取“线上+线下”的模式,在各县(市、区)建立金融服务中心,为有金融需求的中小企业提供面对面的金融服务。同时积极引导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在江西省小微客户融资服务平台注册,注册数达55.88万户,注册率96.99%,注册户数和注册率居全省第一,线上申请贷款企业3.024万户,获得贷款授信企业2.194万户,申贷满足率达72.55%。
搭建平台,畅通渠道。我市连续六年举办全省金融机构支持赣州经济发展产融对接活动,2020年产融对接活动中,现场签约项目90个,金额319.65亿元,完成授信287.81亿元,授信率90.04%;举办中银“投贷直通车”活动,签约企业45户,达成贷款投资意向6.93亿元,5户企业获得贷款1.96亿元;开展“四单融合”服务开放型经济活动,提供20亿元普惠信贷,支持出口企业40户。
◆直接融资基础不断夯实
压茬推进企业上市。2020年,我市企业上市挂牌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年新增上市企业2家,过会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现有在审企业1家,辅导备案企业7家。孚能科技成为全省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在全省率先实现上市公司A股板块全覆盖;汇森家居成为全省首家成功上市的家居企业。
拓宽直接融资渠道。2020年,我市3家上市公司通过上市首发和定向增发股票融资75.26亿元,为历年之最。10家企业股权融资7.98亿元,债券融资302.06亿元,债券发行县域覆盖率达75%。
全面展开平台信用评级。上犹、龙南、全南、信丰、石城等地6家国有平台完成评级。赣州建控集团、国投集团主体评级提升至AA+,全市重点平台完成评级的有31家,评级实现县域全覆盖,其中:AAA评级企业1家,AA+评级企业5家,AA评级企业10家。
◆保险负债和资产业务亮点频现
2020年,我市创新思路举措,不断提升保险保障水平,全市实现保费收入138.63亿元,增量居全省第二,保险负债和资产业务亮点频现。
农产品指数保险多点推进。推动宁都县、会昌县、信丰县、石城县落地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共提供风险保障12350万元,保费收入合计825.62万元。
创新保险产品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在全省率先创设“复工复产疫情防控综合保险”,为2096户制造业企业提供风险保障6.29亿元。
“保险+期货”项目试点扩面。定南、兴国、于都“保险+期货”项目成功落地,其中于都县是全国首个养殖类县域全覆盖“保险+期货”项目。累计保费约507.75万元,惠及748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创新“投资+保险+销售”模式。推动落实信丰县(大棚蔬菜、脐橙产业)、于都县(大棚蔬菜)与太平洋财险达成20亿元险资项目。同时,险资运用也获得较大突破。太平保险向市旅投集团提供10亿元险资,长江养老向市发投集团提供9.91亿元险资,平安保险向赣州经开区提供28亿元险资项目获批。长江养老30亿元棚户区改造项目保债计划是全省获批额度最大的“险资入赣”项目。
◆地方类金融补位效果明显
充分发挥政府担保增信、分险和降费功能。2020年,全市新发生融资担保业务1754笔、97.7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22.43%和107.78%。截至2020年12月末,全市在保余额154.6亿元,其中,小微、“三农”企业在保余额60.0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9.31%和215.55%。疫情期间,我市还出台了《关于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支持复工复产中小微企业信贷融资的措施》,引导担保机构通过放宽担保条件、优惠担保费用等9个方面给予支持。2020年,已为企业减免担保费7295万元,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更加丰富。全市融资租赁公司资产总额72.05亿元,融资租赁资产61.91亿元,其中赣州发展租赁增资至20亿元,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全市商业保理公司资产总额2.37亿元,发放保理融资款本金1.02亿元。
地方资产管理业务成效明显。瑞京资管资产总额30.91亿元,同比增长39.30%,总收入1.93亿元,同比增长31.29%,净利润1.26亿元,纳税2412万元。
转贷助贷功能日益显现。全市20只倒贷基金总规模13.2亿元,累计向6682户企业提供363.87亿元还贷周转支持。
◆金融机构组织体系不断健全
加速金融机构引进。平安银行、广发银行赣州分行以及建信人寿、泰康养老、中华联合财险、永安财险赣州市中支正式开业,申万宏源证券设立营业部。
驻市金融机构向下延伸。九江银行于都支行、石城支行,赣州银座村镇大余新城支行等多家县域和乡镇网点开业。我市已实现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证券营业部、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等机构县域全覆盖。
地方金融组织设立有新突破。新增赣州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赣州南泰商业保理公司2家地方金融组织,普惠金融科技研究院成功组建,一批具有赣州特色的金融法人机构建设正在逐步推进。
◆对接合作交流取得良好成效
积极“北上”对接争取政策支持。赴国家部委、省直厅(局),推动我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获批。争取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南昌中支、江西银保监分局等部门出台《关于支持赣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若干措施的通知》等政策。
加强“南下”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赴深圳、广州与平安集团、招商银行、前海股交等建立合作机制。上交所在我市设立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我市成为全省首个拥有上交所、深交所服务平台的地级市。
强化金融知识培训。邀请中国上市企业协会、期货业协会、证券公司协会等机构的专家授课20余次。联合沪深交易所举办路演活动4场,走访指导企业超30余家,举办培训10余次。联合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分别在上海、深圳为我市260余名领导干部和企业家开展金融知识培训。
◆“处非”“除恶”成效明显
加大宣传教育,严厉打击非法集资。2020年,我市开展“七进”活动1647场,发放宣传单21万份,张贴海报4101张,开展集中教育15批次。进行自媒体宣传2.3万次,发送短信93万条,播放公益广告12万次。同时,严密筑牢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五道防线,在全市开展“亮剑行动”,经验在全省推广。全市新发涉嫌非法集资刑事案件、涉案金额、涉及人员数量实现连续12个月同比“三下降”。
加强“打财断血”。积极协调推进金融系统扫黑除恶“打财断血”工作,四次召开全市金融系统扫黑除恶“打财断血”推进会。推动涉案资金网络查冻平台和金融协查平台成功运行,加快案件侦办速度。
积极化解陈案。2020年,我市累计化解陈案50件,三年累计化解89件,累计化解率达82.4%,化解绝对数全省排名第一,圆满完成全省化解非法集资案件风险三年攻坚战目标。与此同时,我市加大网贷平台整治力度,2020年全市7家P2P平台已全部退出,其中融通资产风险清零并成为全国第三家、全省首家转型为小贷公司的P2P网贷平台。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市金融系统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按照“五个作表率”的要求,做好“五个带头”,抓实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推进省金融次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促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十三五”数字回眸
金融贡献度逐步提高
金融业增加值由2015年147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79亿元,增长90%。占GDP比重由6.36%提高到7.66%,提高1.3个百分点。金融业税收由2015年23.08亿元增加到2020年33.04亿元,增加9.96亿元,增长43.1%。
银行存贷款高速增长
存款余额由2015年3355.91亿元增加到2020年5905.45亿元,增加2549.54亿元,增长76%。贷款余额由2015年2297.55亿元增加到2020年5764.4亿元,增加3466.85亿元,增长150%。2020年存贷比95.92%,较2015年末提高27.46个百分点。
保险功能日益完善
保费收入由2015年的77.27亿元增加到2020年138亿元,增加 60.73亿元,增长78.5%。保险赔付由2015年的19.18亿元增加到2020年末46.86亿元,增加27.68亿元,增长144%,累计为实体经济赔付143亿元。
资本市场主体培育取得新突破
全市新增汇森家居、悦安新材、九丰能源等9家上市公司,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达14家,其中境外7家,境内7家,率先在全省实现A股全覆盖。新三板由2015年15家增加到2020年33家,增加18家。直接融资由2015年49.84亿元增加到2020年596.11亿元,增长10倍。其中债券融资由43亿元增加到302.06亿元,增长6倍,债券余额756亿元。
健全融资担保体系建设
2019年,我市被纳入全省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先行试点,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已建立。已有19家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加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再担保风险分担体系,实现县(市)全覆盖,19家省级银行签订“总对总”银担合作协议。截至2020年12月末,全市已纳入国家担保基金业务460户、金额20.86亿元。
金融机构体系更加健全
至2020年,全市金融机构达188家,银行机构42家,较2015年新增7家。保险机构41家,较2015年新增10家。证券类机构50家(其中证券公司23家,较2015年新增10家),地方类金融机构5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