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客家新闻网 作者:饶蓓 李章福 陈洪明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18日
被誉为“江西南大门”的赣州市,纵深推进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和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等重大战略,不断开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新局面。
即日起,客家新闻网开设“建设桥头堡融入大湾区”专栏,报道赣州市强化湾区思维,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发展、增进老区人民福祉、传承红色基因上作表率的生动实践。
“模范兴国”与时俱进
客家新闻网饶蓓 李章福 记者陈洪明
湾区,是促进城市群之间协同发展与加速融合的全新概念。“苏区模范县”兴国是联通粤港澳大湾区与中部地区的重要通道。
与时俱进,应势而立。兴国县立足区位优势发挥桥梁作用,努力提高对接承接质量,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兴国力量”。
2020年,兴国县引进签约亿元以上电子信息企业30家、服装企业6家,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1个、10亿元项目6个。其中,落地的工业项目超九成来自粤港澳大湾区。
图为位于兴国县的深圳满星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陈鹏摄
“大怀抱”揽湾企
投资10亿元的深圳泰源兴光电科技、投资12亿元的东莞康圣精密合金材料、投资25亿元的深圳澳特莱恩电器科技……2020年以来,营商环境的优化,湾区企业纷纷在兴国落户。
抢抓机遇,兴国创新机制“优服务”,着力打造成为大湾区企业的“投资洼地”“发展高地”。搭建和优化大湾区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建设近2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确保企业“拎包入住”。
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企业转移的有利契机,兴国组建10个专业招商队,通过以商招商、“三请三回”等形式,深入电子信息企业密集区进行对接,推动大湾区电子信息优质企业向兴国功能性转移。
为将安商服务落到实处,兴国强化对点服务,建立了县领导每周轮流服务企业日制度和招商与安商“1+1”服务制度,成立34支安商服务队,积极开展工业企业行业精准帮扶。
此外,兴国还对标大湾区,创新体制机制,在项目审批、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领域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成立项目服务组,就项目供地、办证等专门提供绿色通道,确保项目的如期开工与顺利推进。
同时,兴国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一网通办”,开展营商环境大调查、大整治,推行政务服务好差评,着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
图为兴国县良村镇境内的兴赣北延高速公路。陈鹏摄
“大动脉”通湾区
2020年12月25日,兴赣北延高速公路正式通车,有效改善我省中南部地区纵向高速公路通道不顺畅的瓶颈状况,也增强了兴国与珠三角地区的通道供给能力。
近年来,兴国县把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先导性工作,全面推进铁路、公路等交通项目建设,打通交通大动脉,为兴国对接融入大湾区提供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兴国县积极推动联通粤港澳大湾区铁路交通网,2019年底昌赣客专通车,成功开启兴国“高铁时代”,打通了对外联系通道,加快兴国融入粤港澳大湾区“2小时经济生活圈”的步伐。
同时,兴国全面优化公路交通路网,兴赣高速全线贯通,瑞兴于快速交通走廊进展顺利,“四纵四横”交通网基本成型。新增兴国至樟树、兴国至桂东高速纳入省高速路网规划,G356、S219、S452等国省道改建加快推进。
兴泉铁路兴国段线下主体工程及轨道铺设完成。兴国县还依托兴泉铁路建设完成了总投资约30亿元的综合物流园项目,为兴国对接大湾区产业承接增添了动力。
兴国与江西理工大学合作的永磁磁浮技术工程示范线(虹轨)项目进展顺利,将有效探索县域产业发展新路径,主动服务电子信息、旅游等产业高质量发展,最大限度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为兴国融入大湾区提供新动能。
图为兴国县杰村乡韶溪村蔬菜基地。陈鹏摄
“大产业”供湾区
日前,经专业机构检测,兴国拓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富硒芦笋正式通过认证,成为赣州第一个通过富硒认证的芦笋品牌,为兴国努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富硒农产品供应基地迈出坚实一步。
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兴国新增集中连片50亩以上规模蔬菜基地选址71个;新引进的加大集团20万头生猪养殖和1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加快推进,建成后将成为大湾区优质肉产品的供应基地。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兴国全力打造大湾区旅游度假首选地、休养后花园和红色教育基地。该县研发“将军梦·研学情”等15套精品课程、中国官田兵工特色小镇一期顺利竣工、景行研学基地开工建设、红领巾少年军校正式运营,积极打造“模范兴国”研学研修品牌,广泛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培训市场。
积极探索“医疗+康养基地+龙头企业”模式,兴国高标准建设一批康养示范基地,引进青峰医药集团投资15亿元建设颐顺·兴园康养项目,全力打造江西首个专业CCRC(持续照料退休社区)颐养社区。
与港中旅集团签订总投资20.3亿元的百里红山5A级文化旅游景区项目建设合同,项目建成将不断提升兴国旅游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影响力。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