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赣州金融 >> 正文内容

让民间借贷清水长流
石城县专项治理公职人员违规借贷工作纪实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温丽琼 陈宝红 特约记者 李方圆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24日

       借贷如水,让人们享受到了资金融通带来的便利。但一些公职人员打着“借用”的旗号,违规借用、占用管理服务对象的钱款,更有甚者,通过民间借贷大肆获取利益变相受贿,让民间借贷的“清澈水流”变得浑浊不堪。
 
  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贯彻“六稳”“六保”要求的重要抓手。而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借款、放贷,轻则影响公正执行公务,重则变相利益输送。为确保经济金融秩序及社会和谐稳定,今年以来,石城县坚持以“防范化解风险为主,依法稳妥打击为辅”为原则,以增强打击处置措施为抓手,以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为保障,多措并举、分类推进,全面开展对公职人员违规借贷问题进行专项整治。
 
  全面覆盖遍撒“过滤网”
 
  “近年来,以民间借贷形式的非法集资现象较为普遍,参与人员众多,影响面广。一旦非法集资人经营不善、造成资金链断裂,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问题。”石城县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干部赖俊告诉记者。如何让违规参与民间借贷的公职人员浮出水面?
 
  将自查自纠与部门排查紧密结合,织就严密“过滤网”。石城县组织全县公职人员对违规借贷行为开展自查自纠,填写《公职人员违规参与民间借贷情况自查表》,同时,县公安、法院、信访等部门对近年来涉及公职人员的非法集资、强制执行案件和线索进行“大起底、大排查”,向县纪委监委移送线索323条。县纪委监委信访、案管、案审等业务科室对近年来的案件进行排查,发现线索29条。在此基础上,通过大数据对各单位自查情况进行比对抽查。据统计,石城县111个单位7323人进行了自查,40人主动就其参与民间借贷情况自查上报至县纪委监委,涉及借贷或担保金额共计2900余万元。
 
  完善规章制度,营造打击处置非法集资行为的浓厚氛围。石城县金融局先后出台《石城县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宣传教育的通知》《关于落实严格市场准入防控非法集资工作的通知》《石城县金融放贷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方案》等文件,完善非法集资举报奖励制度,公布举报电话,发动群众检举揭发非法集资活动,调动社区、网格工作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遏制非法集资高发蔓延态势,维护县域经济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
 
  轻重有章惩治“违规鱼”
 
  全面覆盖的“过滤网”,让石城县不少违规参与民间借贷的“大鱼”浮出水面后束手就擒。
 
  “县公安局某干部出借15万元给管理服务对象,约定月息3分,获取利息2.25万元。在自查自纠阶段,其主动上报借贷情况、主动上交违规利息,我们决定对其从轻处理,对其批评教育。”
 
  “县司法局某干部低息向亲朋好友借款410余万元,高息转借他人赚取利息差。因无法偿还债务,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在自查自纠时,隐瞒不报,造成不良影响,最终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
 
  针对专项治理发现的问题,石城县组建联审核定组,结合主动自查上报、部门移送、检查核查发现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区分主动与被动、合法与违规、亲友与管理服务对象等不同情形,既给出路、给政策,又对问题严重的不放任,坚决处理。今年以来,该县纪委监委先后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人,运用“第一种形态”处置63人,其中诫勉谈话13人,通报批评4人,批评教育30人,警示谈话2人,提醒谈话14人。
 
  “变味的借贷,损害的是人民利益和政府公信。身为公职人员,要时刻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在民间借贷活动中必须守规矩、讲原则,不能掺杂权力的因素,更不能让借贷成权力寻租的‘新马甲’,否则必将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石城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长效常态构筑“防火墙”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怎样才能让公职人员参与民间借贷的清水长流? 
 
  整治党员干部、公职人员违规借贷问题,需要从纪律角度出发,通过建章立制明晰界限,用制度约束党员干部、国家公职人员在借贷中的行为。早在2019年,石城县纪委监委便联合县委组织部出台《石城县关于规范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参与民间借贷的若干规定(试行)》,常态、长效高筑公职人员违规参与民间借贷的“防火墙”。《规定》明确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参与民间借贷要做到“三必须”“六严禁”。还明确单位不准为党员干部、公职人员违规参与民间借贷提供信用担保或出具收入证明,对不按规定制止处理或不如实报告的,给予责任追究。进一步压实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的主体责任。
 
  该县金融局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健全联动监管措施,完善协同监管和相互通报机制,建立重大金融风险定期研判协调协商机制,采取联合监管、联合执法等方式,建立常态化线索排查机制及线索管理台账,对金融放贷领域涉黑、涉恶、涉乱问题实现零容忍。

分享: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资讯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