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赣州政经 >> 正文内容

赣州市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幸福雨露润心田

来源:客家新闻网-赣南日报    作者:余书福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16日

更优质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环境……“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实事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留下了一串串解民忧、惠民生、聚民心的扎实脚印,让赣南百姓深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让民生之基更扎实

 

教育是民生之基。

 

今秋开学第一天,位于赣州经开区飞翔路北侧的赣州一中西城校区传来朗朗读书声。“真没想到,这座新建的学校这么漂亮。”儿子就近入读赣州一中新校区,在赣州经开区务工的于都县宽田乡萧福成难掩兴奋。当天,除了赣州一中西城校区,赣州中学蓉江校区、赣州三中阳明校区、南康中学北校区、宁都中学新校区等也正式启用。这些新建学校宽敞明亮,现代化教学设备一应俱全。

 

“十三五”期间,为大力推进城乡学校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缓解大班额问题。2018年至2020年,全市规划建设学校241所、建筑总面积533万平方米,新增学位36万个。截至今年10月底,已开(竣)工项目227个,其中已建成投入使用155所,新增学位20.9万个。

 

截至2019年底,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发布的教育事业统计年报数据,我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等指标均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18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教育部提出的全面改薄“20条底线”要求,并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认定。此外,我市30万以上人口县均实现建有一所独立的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8.8%。目前,全市建成5所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1所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33所职校被评为省级达标校,每个县基本上拥有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中等职业学校。

 

“十三五”期间,争取教育部和省政府支持我市设立了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教育部先后批准江西理工大学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赣南师范学院更名为赣南师范大学,赣南医学院立项建设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近日教育部又公示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转设为赣南科技学院,我市又将新增1所市属本科高校。

 

五年来,赣州教育投入史无前例,教育质量进步显著,教育扶贫力度空前,多项指标处于全省领先地位,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显著增强。

 

让民众看病不再难

 

医疗是民生之需。

 

寒冬时节,走进宁都县黄陂镇中心卫生院,布局合理的医院大楼、干净整洁的楼道、人性化的设施和醒目的温馨提示,让人心头暖意融融。

 

“十三五”期间,我市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事业有了飞速发展:进口双源CT、血管机等国内外先进设备、一站式服务导医台、一栋栋全新的门诊大楼,让患者充分感受到了就医的便捷和舒心。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做个阑尾炎,白耕一年田。”这些顺口溜,曾是民众昔日“看病难、看病贵”的真实写照。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17年,我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赣州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15所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按时启动,结束了公立医院“以药补医”的历史。与此同时,我市着力调整完善重大疾病免费救治政策,实施22种大病救治专项行动,并全面实行市域内贫困患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一卡通”即时刷卡结算服务。如今,医疗保险保障范围扩大到城乡居民,居民住院实际报销比例由2016年的65.25%提高到现在的71.8%,目录内药品由原新农合的1000多种增加到现在的2643个,全市5000余家定点机构实现了“一卡通”结算。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为有效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我市着力构筑健康扶贫“四道保障线”,在已有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的基础上,财政出资为贫困户购买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使贫困人口住院个人自负医疗费用降至10%以内,一些重病患者自付比例不到5%。有例为证:叶冬秀是兴国县东村乡小洞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患糖尿病、尿毒症5年多,需长期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每周要做两次血液透析。她最近一次的住院费用是1.2万元,自费部分只花了110元。“多亏了健康扶贫好政策,不然我家砸锅卖铁也付不起医疗费。”叶冬秀说。

 

为进一步方便民众就医,我市将部分转诊转院权限下放至全市102家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可通过国家转诊备案及结算平台与18个省的3.5万多家定点医疗机构开展转诊备案,方便了有异地就医需求的参保群众。今年9月底,我市获批首批自助开通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的国家试点城市,目前已有3000多人次享受到了相关政策红利。

 

随着一项项医疗惠民政策的落地生根,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得到有效缓解。

 

让住有所居成现实

 

住房是民生之安。

 

宽敞明亮的客厅、干净整洁的卧室,卫生间里安装了冲水马桶、厨房用上了天然气……走进赣州城区章江南苑保障房小区承租户刘女士的新家,她正高兴地和邻居坐在一起拉家常。喜圆安居梦,刘女士连声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

 

“十三五”以来,我市实施的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补助政策,让成千上万的群众告别了破旧低矮潮湿的土坯房。五年来,全市完成各类棚户区改造12.56万户,约42万居民从脏乱差的棚户区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安置房。可谓“安得广厦千万间,赣南百姓俱欢颜”。

 

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市自2016年起实施农村“四类对象”危房改造工作,重点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等四类人员的住房安全问题,并同步解决一般困难户危房改造和老人住危房问题。据统计,2016年至2017年,为帮助居住在危房且无经济能力或无劳动能力的特困群众解决安全住房,我市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施农村保障房建设,兜底解决了1.7万余户最困难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得到了国家住建部和省住建厅的肯定。各地农村保障房安置对象通过贴对联、放鞭炮等方式感党恩:如宁都县会同乡百胜村的杨冬红等8户农村保障房对象入住新房时,纷纷把自己的名字嵌入对联,以谢党恩。会昌县周田镇秧排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汪李芬说:“以前住的危旧土坯房,每当刮风下雨担心房子会倒塌,现在住进保障房,再也不担心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了。”

 

作为全国71个大中城市新筹集公租房获中央补助的城市,我市抓住机遇再次启动公租房建设,2019年至2020年,全市新筹集公租房3255套,争取上级补助资金1.5亿元。今年6月出台了《赣州市中心城区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实施细则(试行)》,公租房优先保障城镇最低收入家庭、支出型贫困家庭和城镇优抚对象,对从事环卫、公交等行业的进城务工贫困家庭实施精准住房保障政策。目前全市保障房已配租配售15.95万套,使用率达99.7%,解决了53.11万人的住房困难。全市共保障残疾人家庭8779户、60岁以上老人家庭28923户、退役军人家庭3335户。全市人才住房累计建设(筹集)50186套,其中商品住房配建人才住房9248套。累计分配人才住房12240套。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民心所向,政之所行。翻开“十三五”我市的民生账本,求学、就医、安居……一个个民生项目生根开花结果,如同雨露滋润心田,老百姓脸上绽放出的美丽笑容,是对民生改善最生动的诠释。(记者余书福)

分享:

来源:客家新闻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无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