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赣州政经 >> 正文内容

——龙南市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纪事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28日

      □赖莹  叶波  记者  王怡岚  刘荷英
 
  秋意正浓,透过龙南市桃江乡水西坝村蔬菜大棚的拱门,一幅幅丰收图景映入眼帘。“江东荸荠莲塘蔗,萝卜青菜水西坝。”当地一句顺口溜,道出了水西坝村在龙南“菜篮子”中的地位。水西坝的蔬菜产业,直接带动30多名扶贫对象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实现稳定增收。
 
  近年来,龙南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至去年底,已累计实现脱贫7172户25646人,22个贫困村全部摘帽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51%,脱贫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节节攀升,感恩奋进之情溢于言表。
 
  产业扶贫扶根基
 
  当水西坝村的贫困户借助蔬菜产业发展,在大棚里种出幸福生活,龙南全域旅游的发展也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另一股动能。
 
  从龙南市区驱车前往临塘乡,开上直通虔心小镇的旅游公路,一路竹影婆娑,茶山碧绿。这里是远近闻名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该县“旅游+扶贫”的一块优质“试验田”。
 
  在虔心小镇产业扶贫虔茶种植基地,一块块小木牌上标明了种植户的姓名。贫困户何新林包下了一片面积为230亩的茶山,保底工资加收益提成,年收入可达3.5万元,万亩种植基地的葱郁茶叶成为带动农户脱贫增收的“金叶子”。基地负责人赖国圣告诉记者,基地还为周边农户提供日常管护岗位,工资每天80元至120元不等。
 
  除了茶叶基地,以虔心小镇为中心,这里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物产也为临塘乡脱贫攻坚提供了更多可能。近年来,该乡立足“旅游+扶贫”理念,积极探索创新生态旅游扶贫模式,让贫困户分享旅游产业红利,实现脱贫致富。一方面,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倒包返租,将虔茶种植、虔山鸡养殖等产业交由贫困户打理,让他们通过投劳、分红等形式获利;另一方面,“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日益成熟,企业、基地与农户签订油茶等农作物收购协议,增加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另外,鼓励农户将山场、耕地、低产油茶林、闲置土坯房等资产资源折价入股,通过基地共建获得入股收益。
 
  方兴未艾的旅游产业,让“劳务用工+扶贫就业”的路子越走越宽。以虔心小镇为例,景区在开发建设、运营服务过程中,优先吸纳贫困户务工。目前,茶场管理、茶叶采摘和加工、禽畜饲养、后勤保障、林业管护等多种岗位吸收固定员工600多人,其中贫困劳动力300多人,月工资2000元以上。采茶高峰期,万亩茶园可聘请临时采茶工人2500多人,大部分为贫困人口,日工资百元以上。
 
  南武当山游人如织,梦里桃乡的鹰嘴桃喜获丰收、四季花海醉人、特色民宿办得红红火火,带动周边3个村近300户1500余人从中获益;里仁镇正桂美丽乡村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十个一”精品工程,乡愁味越来越浓,贫困户通过景区内就业、销售自产特色农产品等稳定增收;4A级关西围屋群景区吸引大批游客纷至沓来,入股分红、景区就业、农家乐经营等,让周边农户因景生财……旅游产业扶贫之路,在龙南越走越宽。
 
  就业扶贫强心气
 
  一间建在村里的小小扶贫福利厂,能给贫困户带来多大变化?杨村镇车田村贫困户赖仙来心中有笔账。
 
  “我已70多岁了,干不了什么活,本以为今后过日子就靠低保了。村里有了扶贫福利厂后,加工的东西都很简单,眼睛不好也能做,又不限上下班的时间,还能拿回家去做,我和老伴两个人每天能赚几十元钱。车间里环境好,氛围好,大家聚在一起说说话、做做工,生活充实多了。”赖仙来说。
 
  时间自由、低门槛、收益较好,这是扶贫福利厂看得见的“福利”。采取“村委会+帮扶单位+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模式,车田村的扶贫福利厂由村委会主体运作,切实解决留在农村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身患疾病的贫困人群就业难题。如今,车田村扶贫福利厂稳定运行,每年可为村级集体增加收入6万元以上,7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除1户确实无劳动能力外,72户实现了就业。
 
  就业人员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近20人。2019年10月,龙南杨村镇车田村包村就业脱贫车间案例成功入选“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案例。
 
  除看得到的“福利”之外,扶贫福利厂带来的另一些变化,让车田村第一书记刘汝明十分欢喜。“最大的感受是民风变了,村‘两委’公信力更高了,老百姓对村干部更加信赖。村干部威信高了,工作自然更好开展。”刘汝明说,“去年6月,龙南经历了百年不遇的洪灾,杨村镇是受灾最严重的乡镇之一,全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我们村灾后重建速度是最快的。”
 
  就业扶贫,提供的不仅是工作岗位,更是自力更生、劳动致富的机会与平台;扶起的不仅是贫困人口的生计,更是大家的精气神。2015年3月成立的龙南就业扶贫福利厂由政府主导创办,是全省首家以扶持贫困群众上岗脱贫为目的的公益性企业。在这里,有的“懒婆”“懒汉”克服了自身毛病,尝到了劳动致富的甜头;有的残疾人在福利厂和工友们的帮助下做工越来越熟练,人也越来越开朗自信;有的父子、母子、夫妻齐上阵,家庭收入大大提高;有的劳动技能得到提升,被福利厂推荐到工业园区待遇更好的企业务工……由政府主导的就业扶贫平台,运用市场化机制和柔性管理方式,不再单纯“输血”,而是提升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易地搬迁挪穷窝
 
  换个全新环境,彻底告别穷窝,是不少边远山区贫困户的梦想。
 
  在74岁的蔡明礼看来,要让老伴得到更好的照顾,让孙女上学更方便,就必须搬出大山。蔡明礼一家原本住在渡江镇浒江小组的土坯房里。“我儿子在外务工照顾不到家里,孙女高二了,学业繁重,老伴也常要看病,去一趟圩镇要走好几公里的山路,一到冬天,用水用电都很困难。”蔡明礼告诉记者。
 
  2016年,在结对帮扶干部的帮助下,蔡明礼一家决定搬到渡江镇新埠村浒水社区集中安置点。2017年末,他们在这个靠近圩镇、环境整洁,学校、市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的社区内,拥有了一套使用面积为64平方米的三室一厅楼房,房屋带基本装修和简单家具,拎包即可入住。
 
  如今,蔡明礼家山里的2亩多土地已由村里统一流转给农业企业使用,每年收益1000多元。村里还为他申请了环卫工人岗位,每月工资收入1850元,孙女获得了龙南高中的圆梦基金,学杂费用不愁,再加上低保等补助资金,家里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我孙女常说,她以后一定赚钱孝敬我,让我再等几年。”蔡明礼笑道,“现在日子好多了,我等得起。”
 
  从边远山区搬迁到紧邻圩镇的中心村,对于像蔡明礼这样的贫困户来说,是极好的选择。近年来,龙南探索市、乡、村三级梯度安置模式,为贫困户提供更多的选择。龙南市在城区建设了金塘花苑、新圳花苑2个大型集中安置点,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以搬迁进城、进园;在乡镇中心区域建设了43个乡镇移民安置点,想在农村发展则可搬迁进圩镇、进中心村;针对完全无能力建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龙南市实施交钥匙工程,建设了741套农村安居房,兜底保障。
 
  “十三五”期间,龙南实施易地搬迁扶贫安置4552人,他们挪出穷窝、住上新居,踏上了脱贫致富的新征程。

分享: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