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扶贫有力度,群众脱贫有温度
来源:赣州金融网 作者:赖作明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3日
回顾2015年开展脱贫攻坚就业扶贫至今,大余县就业局充分发挥就业创业的引领扶持作用,以“帮扶一人就业,实现一家脱贫”的就业扶贫宗旨,着力在信息平台、岗位安置、技能培训、扶贫车间等下功夫,有效增加了贫困户的“造血”功能。2015年至今,发放各类就业扶贫补贴资金4000余万元,直接享受公共就业服务贫困劳动力4万余人次,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搭建信息平台。该局在工业园人力资源市场、乡镇劳保所、工业园区LED电子屏幕、乡、村招工宣传栏等平台及时发布园区企业及县外企业招工动态;在各圩镇、行政村设立固定的招工信息宣传栏,常态化进行招工宣传,使企业招工信息与在家贫困户实现信息互通。2015年至今,先后举办各类镇村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40余场,将招聘企业送到贫困劳动力的家门口供挑选。同时每月定期收集未就业贫困劳动力的求职意愿信息,通过人力资源渠道针对性的推荐到园区企业、就业扶贫车间;每月定期收集园区企业用工岗位信息,通过镇村工作群、微信公众号、招工宣传单,确保有求职意愿的贫困劳动力都能享受到最新的就业服务。同时落实交通补贴,鼓励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015年至今,先后为14000余人次的贫困劳动力发放转移交通补贴,发放补贴资金450余万元,鼓励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二、安置公益性岗位。针对农村贫困群众文化低、年龄大、就业难等实际情况,该局结合农村环境整治、乡村振兴、旅游创建等工作,在全县开发托老看护、保洁保绿、治安巡逻、乡村道路维护、山林防护等公益性岗位,对有就业愿望、就业条件的贫困群众实行了安置,并在各乡镇张贴公益性岗位招聘公告,定期发布动态信息、村干部及扶贫工作队上门入户宣传、举办招聘活动等形式,动员贫困劳动力报名应聘上岗。2015年至今,先后开发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1500个,先后安置贫困劳动力1800余人次,发放补贴资金1600余万元,让就业困难的贫困劳动力能实现稳定就业。同时强化公益性岗位的规范化管理,通过制定出台《公益性岗位管理细则》,通过组建就业扶贫工作指导组织,常态化下乡进村,指导用人单位加强公益性岗位的日常考勤,充分调动贫困劳动力的工作积极性,结合扶贫先扶志的教育工作,引导贫困劳动力树立通过劳动实现脱贫的意识。
三、提升技能培训。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该局精心拟定了就业技能培训实施方案,全面摸底排查农村贫困劳动力从业状况、技能水平、培训需求,并建立台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农村贫困劳动力的培训。通过调查摸底,摸清了贫困户劳动力的培训需求或培训意愿,收集汇总各项目单位的培训项目和培训任务,结合实际统一制定培训计划,并根据培训资金的投入情况,将当年的目标任务下达到各乡镇、各培训单位。该县建立统一的培训目录,将信誉好、培训质量过硬的培训机构、培训类别、培训工种、培训师资等信息,与农村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资源共享。2015年至今,先后培训贫困劳动力1300余人次,帮扶300余名贫困劳动力通过技能提升实现就业。
四、开发扶贫车间。充分发挥驻村帮扶单位和“第一书记”的作用,引导镇街、村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和房屋,创办适合居家分散的手工产品加工业务的“扶贫车间”。根据不同的经济实体生产和加工规模,分别开发了厂房式、居家式和合作社式扶贫车间。2015年至今,先后建设就业扶贫车间60余家,先后吸纳贫困劳动力550余人,人月均工资达1500元,发放就业扶贫车间相关补贴300余万元。每建设一家就业扶贫车间,都要求就业扶贫车间负责人要充分稳定贫困劳动力就业,重点照顾贫困劳动力,如2018年创建的新城镇高龙村龙丰制衣厂,从最初的吸纳6名贫困劳动力,到今天吸纳17名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且月均工资超过1700元,起到了良好的社会就业扶贫作用。
五、做好疫情防控。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该局结合“六稳六保”的工作要求,提前谋划,优化举措,主动为企业复工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帮助企业稳岗减负克时艰,缓解用工压力渡难关。同时及时兑现就业扶贫相关政策,加大兜底救助力度,坚决防止其因“疫”致贫,因“疫”返贫。短短3个月内,制作了就业扶贫政策包帮扶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先后为4200余名贫困劳动力发放转移就业交通补贴190余万元,为2100余名稳定就业扶贫的贫困劳动力发放一次性就业补贴210余万元,为3000余名贫困劳动力发放交通伙食补贴35余万元,为在就业扶贫车间和园区企业稳定就业的350余名贫困劳动力发放岗位补贴40余万元,为500余名贫困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服务,为10家就业扶贫载体开辟创业担保贷款绿色通道,发放贷款资金2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