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先行先试 主动融入湾区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余书福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26日
赣南师范大学教授、赣州市政府决策咨询顾问专家边俊杰:近年来,赣州市委、市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从传统思维定式、从条条框框限制、从狭隘的地域局限、从看摊守业求稳的种种思想桎梏中解放出来,充分利用国家支持政策,不断取得新突破。在深入推进打造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进程中,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无疑给赣州发展带了又一次重大机遇。赣州主动作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就产业、金融、人才等方面而言,一是要牢固树立创新理念,以改革创新塑造制造业新优势,比如可依托中国科学院稀土研究院,不断“强链、补链、延链”,提升全市稀土产业链的坚韧性、集聚度和竞争力,切实担负起承接大湾区、辐射四省九市的历史使命;其次对标粤港澳大湾区,不断推进赣州市物流中心、双金融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江西省次金融中心)、赣州国际陆港等载体高质量升级,比如在打造双金融中心进程中,可利用国家支持政策,将赣州市范围内的国有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升级为区域性的总部机构;三是在人才上,全力引进各类人才项目,加强人才合作与共享,实现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的创新氛围。
龙南海关综合业务科科长黄云周:思路决定出路,以赣州国际陆港为例,作为江西省第一个陆路口岸,设在不靠海的南康区,完全是“无中生有”的产物。正是凭借敢为人先、先行先试的干劲,目前,赣州国际陆港中欧(亚)班列开行量进入全国内陆港“第一方阵”,成为全国铁海联运外贸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内陆港。由此可见,推动赣州高质量发展,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正视发展理念滞后的现实,自上而下破除旧观念的桎梏,敢于先行先试,推进创新发展。
赣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要进一步创新理念,构建起“特区+老区”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主动发挥毗邻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建设“三南”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示范地产业园,加快“南下”步伐。依托赣州国际陆港、赣州综合保税区、龙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平台,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建设,主动融入大湾区交通网络,打造口岸立体开放格局。要在“互联网+新业态”上下功夫,积极争取海关总署等有关部委政策支持,全面推广复制中国(广东)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经验,接轨国际化营商环境,推动跨境电商由“1210”监管模式向“9610”监管模式转变。此外,还可以发挥海关实验室的技术检测优势,对接供大湾区农副产品标准,加快推进供港澳生猪、蔬菜等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建设。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派驻寻乌县晨光镇高布村第一书记吉志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不会有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在赣南红土地开展扶贫四年多来,感受最深的是,破除僵化保守、因循守旧、封闭狭隘等老旧思想,树立新发展理念,是赣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总开关。如 “放管服”改革方面,赣州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企业开办、工程项目审批、不动产登记三个“一窗办”,在全省率先启动了“一链办理”改革,“赣服通”市县分厅全部上线,80%以上服务事项实现“掌上办”。近年来,赣州紧紧把握历史机遇,坚持解放思想,狠抓《若干意见》落实,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效。尤其是赣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立体交通网络日臻完善、全国性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去年昌赣高铁通车,赣州迈进了高铁时代;赣深高铁、兴泉铁路建设进展顺利;纵贯赣州的“一纵一横”十字型高速铁路和“两纵两横”普通铁路网络呼之欲出;赣州航空口岸临时开放,赣州国际陆港与盐田港、厦门港、广州港进出口“同港同价同效率”,使赣州成为江西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前沿阵地和桥头堡。接下来,要充分发挥绿色生态、文化资源等优势,把赣州打造成为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文化和旅游及康养休闲胜地,深化拓展与大湾区的交流合作,全面推动赣州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