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广播网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6日
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之前受世界瞩目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在会议上不出意外地获得批准和通过。其将被正式实施,中国也全面进入新的五年计划时期,其中对中国制造业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由制造业低端向高端转变”的发展目标确定,国家将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加快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著名经济学家辜胜阻教授指出,在转型期企业面临重大机遇,应该转变发展战略。
中国制造企业到底该如何转型?对于转型的方式,天则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冯兴元指出,有两类转型方式,一个是连续性的升级,连续性的升级就是制度、技术变化不大,它是个缓慢的变化,导致产业的经济结构变化也是比较缓慢是连续性的升级。那么还有一种就是跳跃式的,就是跨越式的产业升级。它是受很多冲击,比如说能源、铁矿石一下子价格上涨几倍,企业被迫转型。两种转型方式中,前一种是主动温和型,虽然动作不大,但是一点一点改变细节,最终形成企业优势,促进企业的全面转型,后一种是被推动激烈型,类似于“温水煮青蛙”,临界点奋力一跳,有的可能跳了起来,但绝大多俗留在了锅里。国内已有经济学家提出要防止中国制造转型的“大跃进”方式,中国制造出口占GDP高达1/3,牵涉国际经济、就业等重大问题,应采取第一种主动吻合的方式,可以将转型可能带来的社会冲击降到最低。
作为先进制造业的代表,德国的制造业的发展值得中国制造业借鉴。最新的《经济学人》以“德国经济奇迹”为题对德国制造业做了相关报道。由于其制造业的出口贡献,德国几乎不受折磨就顺利度过金融危机,是西方工业化国家中免疫能力最强的,2010年,德国GDP增长3.6%,2010年欧元区的GDP增长中德国贡献了60%。与人们想象德国制造就是宝马、奔驰汽车的想法大相径庭的是,德国出口奇迹是被称为“隐形冠军”的中型企业创造的。这些中型企业从名声上来讲在行业之外几乎没有什么人知道,但在目前全球分工越来越细的专业领域内,他们可都是所在行业的领头羊。报道开篇讲了德国制造业的一个案例:制造一把手锯没有任何技术机密,就是用最原始的螺钉把金属和塑料固定在一起,很多国家都在制造手锯,但这并不妨碍德国工具制造商Stihl出产市场上最昂贵的手锯,一把专业的Stihl市场售价高达2300美元左右。
这点一定很让中国制造企业羡慕,中国制造一早陷入失去定价权的泥潭,只能赚得微薄加工费,而拥有定价权需要的专利技术、产品品牌似乎又高不可攀。德国制造的例子似乎说明只要用心将现有的业务做精做专,就能处于产业高端、赢回定价权。高端贸易平台、GMC制造商联盟发起者环球市场的市场总监潘建岳在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谈到:要赢回定价权,企业必须专注又专注,企业应该专注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将玩具的就将玩具做到最好,做咖啡机的就将咖啡机做到极致。
然而,中国制造即使这样转型,这也是一个需要积累的长期过程。《经济学人》在报道中指出,德国企业能拥有定价权除了产品本身的质量可靠,更关键的是“德国制造”这块金字招牌,消费者愿意为了这块招牌付出更高的价格。而“中国制造”在世界上仍然是低端产品的代名词。即使采取第一种方式,向德国制造业学习,最终成功仍然需要两个方面因素:一如上文所提,企业自己要专注,将产品做到极致;另一方面,要改变“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然而后者并不是企业单打独斗能解决的。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中国制造”整体形象这个问题,环球市场发动GMC认证,将中国最优质的企业筛选出来组成群体品牌GMC,代表的是优质的“中国制造”。目前,“GMC制造商联盟”已在国际贸易中逐步确立了“中国优质制造”的形象,而建立这样群体品牌的价值也很快就体现出来,本月在广州举行的国际大买家采购计划发布会上, GMC大买家联盟成立,这象征着GMC制造商和大买家的精准匹配程度更加严谨化。正如全球“定位之父”里斯所说,如果中国制造要学德国的话,要做到两点:第一,有GMC这样的群体品牌,把大家团结起来,通过权威认证向世界推出中国高品质的制造商;第二,建立强有力的自有品牌。这两点缺一不可。
“中国制造”的转型之路或正由此开始。
(浙江在线)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