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州晚报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5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日益走进千家万户,由原来的奢侈品渐渐变成都市人的生活必需品。由于举证难、鉴定难、维权费用高、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等原因,有关汽车消费维权的话题也越来越热。近日,记者从赣州市消保局了解到,我市的车市投诉案件近年来呈上升势头。
合同内容不容商榷
“购车合同有什么内容我不知道,销售员说定好价格就行了,其他的叫我不用管,只管签字等提车就行了!”谈到自己不久前购车的情景,市民钟女士心里很不舒服。
据了解,钟女士购车时所遇到的情况可谓普遍,大部分的购车合同条款都在10条左右,内容简单,且多数含糊不清,一旦出现纠纷,消费者很难据此保护自身权益。一名热销品牌汽车在赣州的4S店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车市合同由各地经销商自行拟定可谓是行规,通常他们只会针对汽车价格、赠品等与消费者略为商谈,至于违约金,甚至连车辆交付时间、订金数额、合同变更和解除以及争议解决方式等都没有约定。
从章贡区消协受理的车市投诉案件来看,几乎所有的合同条款都有利于卖方,消费者买车时已不知不觉陷入了购车合同陷阱。
要买好车就得加价
买一款车,除了付车本身的价钱外,消费者通常还要多付数千甚至上万元的“提车费”,这种现象近年来在赣州车市已愈演愈烈。市工商局的工作人员表示,很多经销商故意营造气氛,造成某车型紧张的假象,在标价基础上让消费者多掏钱,属于典型的“不当获利”。
市消协认为,统一的销售价已经考虑了利润,加价行为是一种利用消费者不成熟不理性的消费观念制造出的拙劣营销手段,违反了法律规定。
随意搭售强制消费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汽车销售中捆绑保险已成为车市的“潜规则”。位于赣州市杨公路的某品牌4S店明确规定,购车无论是全款或按揭,一律需同时在店里购买保险,若是按揭,还必须在其指定的担保公司贷款。而赣州精品汽车城某4S店则更强悍,要求按车型在该店消费数额不等的车饰装修,有的高达数万元!
而且,经销商搭售的车险明显高于消费者自行在外投保的价格。对这种“潜规则”,消费者却无法用有效的合同作为武器保护自身权益。业内人士介绍说,在销售热门车型时,等你决定了要买的时候,经销商往往会摆出如现车紧张、订车提车需要等待很长时间等理由,并提示你,如果买够一定数额的保险,就能保证提前提车。
此外,搭售汽车车饰装修也是利益所驱,这些装修不仅质量一般,且价格高得惊人,普遍比市价高出五六倍。市12315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指出,消费者一旦碰到商家的搭售行为,可拨打投诉电话,并注意保留有关证据,以便执法部门及时处理。
信口雌黄忽悠车主
市民曾先生年前在某4S店定购了一台高级轿车,当时,销售经理对其给予了3000元优惠,并赠送车饰装修2000元,且口头承诺在提车之前厂家若有更多优惠促销活动也可享受。
由于经销商没有肯定到车时间,曾先生便耐心等待着。2个月后的一天,他无意中看到报纸上刊登的一则广告,内容正是他所定购的那款汽车的优惠促销活动,声明现在购车可获现金4000元的优惠,外加8000元的保险。与此同时,4S店来电通知其提车,却只字未提报纸上说的优惠。来到4S店后,曾先生当面质问销售经理此事,对方竟表示自己一无所知,而曾先生发现外面的销售员正在当面与顾客介绍这款汽车此次的优惠活动。他非常气愤,提出要享受此次的优惠,不料竟遭到对方拒绝,理由是口说无凭。曾先生无奈投诉到消协,并反映至报社,4S店才勉强同意再加3000元的装修,但不能再减现金。
为避免消费纠纷,市消协提醒,市民购车时千万不能为了商家的口头承诺或说辞就轻易做出消费决断,必须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权益。首先应从购车合同的细节入手,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权益保证。此外,还要多了解关于品牌和车型的信息及商家的政策。(○曾杨 记者喻晓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