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深度视野 >> 正文内容

谋好局起好步开创新局面 金融界部分“两会”代表委员为“十二五”建言献策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1日

  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是实现稳健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方面


  郭庆平(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国际收支的平衡状态对于货币稳定的影响在近些年十分突出。最近几年,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正逐步改善,但顺差偏大仍然是引起流动性偏多的重要因素。实现稳健货币政策的目标,还要继续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一是要继续扩大内需,特别是城乡居民消费需求。金融部门的着力点是支持经济平稳增长,稳定和提高就业以及居民收入水平。二是要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盯住一篮子货币,发挥市场供求的基础性作用,增强汇率弹性,保持汇率在合理均衡基础上的基本稳定。三是要继续支持扩大对外投资合作,让更多有条件有能力的企业和个人“走出去”。四是继续完善对外经济政策,促进“奖出限入”和“宽进严出”的外贸外汇政策重心继续转向“均衡管理”。五是要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下,继续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防范异常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冲击。

 


  运用审慎监管原则增强宏观调控政策效力


  阎庆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助理):“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每年各界代表、委员都会相聚在北京,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民主民生进步出谋划策、共商国是。作为金融界别的委员,在这样一个重要时刻,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如何运用金融举措增强我国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宏观调控政策的深度、广度和效度,着力做好我们自己的工作,有力地推进国内经济,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这里,我想简要讲四点看法:
  一、进一步实现审慎监管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配合
  审慎监管应当首先基于并有效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着力实现包括银行业在内的国民经济整体平稳健康发展。在引导信贷科学合理投放上,银行监管部门应继续严格督促商业银行以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大额风险集中度、流动性、杠杆率等审慎监管指标为底线,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觉将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纳入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计划,增强银行业贯彻落实宏观政策的内生动力。同时,针对信贷高速增长下的风险隐患,则应当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从源头上控制信贷资金被挪用风险;在切实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强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
  二、将审慎监管政策纳入宏观调控工具箱
  将审慎监管纳入宏观调控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监管改革发展的重大趋势,将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结合,形成新型的宏观调控政策组合,也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银行监管部门实施的包括动态资本补充机制、提高资本质量和资本充足率、强化存贷比考核等一系列逆经济周期监管政策措施,对于预防危机发生、稳定和提振市场信心、帮助经济复苏、防止经济大落大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需进一步有效发挥监管政策的引导作用,配合国家财政货币政策及产业政策,不仅依靠利率、准备金率等“软约束”,同时,更依托于强有力的信贷投向“硬约束”,防止不合理的投资冲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以金融支持实现财税政策的杠杆效应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努力发挥政策性金融的积极作用,以金融支持实现财税政策的杠杆效应,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作为银行监管部门,则需要着力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与财税政策形成联动,有效利用财政贴息政策、专项财政补助资金等有利条件,完善对“三农”和小企业的信贷保障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保持小企业和涉农贷款增幅不低于同期全部贷款增幅;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有重点地对新兴战略行业予以信贷支持,并探索建立低碳金融、绿色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继续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民生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以加大资金供给、优化投放结构为主线,探索建立单列考核指标,完善贷后监管和绩效评价机制;加大对统筹城乡改革试验中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继续大力提高金融服务薄弱乡镇的服务覆盖面和满足度。
  四、坚持和完善科学审慎的监管思路与行为
  要充分发挥审慎监管在经济运行中的积极作用,就必须落脚于完善监管制度与方式本身,不断改进和优化监管工具方法。应继续结合国情和我国银行业现状,完善动态资本、动态拨备、杠杆率、流动性等四大监管工具,适时出台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总体框架和路线图,推进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的有机结合;及时开展“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贷款新规的检查督导、跟踪整改,全面推动贷款由“实贷实存”向“实贷实付”转变;运用分类监管和差别化信贷政策等手段对固定资产贷款、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信用卡及票据业务等重点风险领域,实施重点监管。
  风物长宜放眼量。我相信,只要我们能扎实推进各项监管创新举措,中国银行业一定能在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中发挥出新的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促进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上下工夫


  蒋超良(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开发银行行长):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我国“十一五”取得的辉煌成就,明确了“十二五”及2011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政策措施,提出要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放在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上。这为开发银行找准岗位、发挥作用、做好工作指明了方向。开发银行将认真落实“两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切实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紧密围绕“十二五”规划,把握好信贷投向、重点和节奏。开行作为服务国家战略和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将充分发挥中长期投融资优势,坚持有扶有控的信贷原则,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均衡投放,优先保证在建、续建项目和列入“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用款需求,加大中西部、西藏和四省藏区、新疆及沿边地区融资倾斜力度。同时,把好项目入口关,严控“两高”及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是贯彻宏观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和结构调整。继续加强与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业合作,为煤电油运、农林水、通讯、公共设施等重点领域,特别是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长期、稳定、高效的中长期融资支持。促进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及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支持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
  三是大力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点领域建设,促进改善民生。民生问题既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近年来,开行加强与各方合作,在融资支持“三农”、中小企业、中低收入住房、教育、医疗等基层民生领域进行探索和创新,形成了以批发方式开展零售业务的基层金融业务模式,收到较好效果,获得社会各方广泛欢迎和支持。今年,为支持各地完成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的任务,开行将新增1000亿元贷款,专项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约占全年贷款规模的20%。
  四是积极稳妥开展国际合作业务,在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中发挥先行作用。面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形势和重要机遇,开行将大力开展国际业务规划,积极推动能源矿产、跨境基础设施、农业、民生等领域合作和境外人民币贷款业务,以金融合作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和经济外交战略,为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和结构调整腾出空间,为企业“走出去”铺路搭桥。同时,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变化,切实规避和防范国际业务风险。
 

  全力支持粮棉油收储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郑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行长):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也是建党90周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农发行将认真贯彻“两轮驱动”发展战略要求,主动调整信贷结构,突出信贷支持重点,切实改进金融服务,落实好国家宏观调控和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强化信贷支农。
  第一,及时足额供应粮棉油收储信贷资金,维护主要农产品市场稳定。支持粮棉油收储事关粮食安全、市场稳定和农民利益,要始终把支持收储作为业务工作的重中之重,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认真落实“五项关口”和“八个环节”的工作要求,并严格执行失职问责制度。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粮棉油收购和调控政策,确保中央粮棉油储备的增储、轮换和临储计划顺利实施,确保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有效落实,大力支持地方政府充实粮油储备,做好国家和省级肉、糖、化肥等专项储备资金供应,支持国家掌握资源,增强宏观调控能力。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实施粮棉油进出口、产销衔接等调控政策,做好政策性粮油的跨省集并和贷款划转工作。支持市场化收购的准政策贷款把握难度大,企业和银行都面临很大风险,既不能恐贷拒贷,又要防止盲目放贷特别是骗贷的发生。

  要坚持“保收购、保优质企业、不保劣质企业”原则,优先支持中央和地方政府纳入粮棉油保供稳价体系、承担调控任务的骨干企业,择优支持资信好、抗风险能力强、在区域市场有影响力的龙头加工企业和收储企业,巩固和发展农发行的核心客户群体,防止出现区域性卖难。要选好信贷产品和贷款方式,因企制宜落实贷款条件,密切关注市场变化,科学把握贷款投放节奏,促使收购平稳有序开展。
  第二,集中信贷规模,突出支持水利和新农村建设。要认真落实中央要求,提高办贷质量和效率,着力支持以下两大重点:一是加强与水利部门战略合作,支持纳入中央和省级规划的农田水利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江河湖水系治理、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安全、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等涉农水利项目。二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三化同步”的新农村建设项目。第三,坚持有保有压、择优扶持,审慎发展商业性信贷业务。第四,积极开展中间业务,切实改进结算服务。继续做好代理保险业务,加快发展咨询顾问业务。开办咨询顾问业务,要采取内部评估方式,解决好企业抵押品重新估值收费问题,减轻农发行客户财务负担。继续推进国际业务组织体系建设,稳步开展信保融资、发票融资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深化与国际间重点伙伴的互利合作。继续大力推进银行卡、网银业务发展和现代支付系统建设,合理利用其他金融机构结算平台,扩大收购资金非现金结算覆盖面,提高收购资金结算效率,保障银行和企业资金安全。


  实现由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的转型


  唐双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实现了长足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金融资产规模、经济金融化程度、经济货币化程度、股票市值、资本实力、金融机构数量、金融从业人数、外汇储备、金融市场交易量、金融业增加值等都实现了较快的增长,其中不少指标已进入国际前列。然而,同以数字指标为主的中国金融“硬实力”迅速扩张相比,以素质指标为主的中国金融“软实力”提升相对缓慢,主要表现为金融创新水平不高,金融市场深度不够,金融企业治理机制还不完善,金融发展环境有待改善,金融监管水平有待不断改进,金融国际化程度不高,金融人才配置不平衡,金融文化建设滞后,金融理论建设亟须加强,金融国际环境有待改善等。金融“硬实力”的平面扩张是金融大国的标志,金融“软实力”的立体提升是金融强国的标志。
  金融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初期主要表现为金融规模和数量等“硬实力”的增长,在这个基础上,逐步转向金融结构的优化、金融市场机制的健全、金融文化的提高等“软实力”的提升。软硬实力之间客观上是一种相互助推,螺旋上升的关系。中国金融“硬实力”的发展为“软实力”的提升奠定了物质基础。  

  “十二五”期间,坚持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从金融角度说就是要转变金融增长方式,大力提升金融“软实力”,努力实现由金融大国向金
  融强国的转型。具体来说,一是建立可持续的、具有综合竞争力的金融发展模式,尤其要突出体制效率、市场深度、创新能力等竞争力指标,要重视法制健全度、社会诚信度等金融环境指标,要加强文化力指数、理论创新指数、人才结构指数等人文指标的建设。二是将“软实力”纳入金融行业监管和社会评价范围,在监管和评价上实现软硬结合,推动增长方式转变。三是在中国金融“软实力”提升过程中,要立足中国国情并努力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为我所用。在提升方式上,要坚持虚实结合的原则,不能脱离金融“硬实力”的进步来建设“软实力”;在具体把握上,要坚持既大力推动又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大战略化为若干小目标,分阶段扎实推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中国金融“软实力”的立体提升和金融增长方式的全面转变,为建设金融强国和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现状及下一步发展措施


  朱从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
  一、公司债券市场现状
  自2007年《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证监会令第49号)颁布实施以来,证监会监管的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稳健,相关监管规则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试点伊始,证监会核准发行的公司债券从发行方式、利率的确定、担保的选择到募集资金的使用等方面体现了市场化原则,既有担保债券,也有无担保的信用债券。但总体来看,规模偏小,发展速度不快。究其原因,既有我国证券市场以散户为主的现状与债券信用风险如何防范的矛盾,又有公司债券现有的发行和交易结算均依托于股票市场,发行审核模式存在股权审核路径依赖、审核效率有待提高的问题等,这些造成了公司债券市场规模难以扩大。
  二、发展公司债券的意义及措施
  “十二五”是我国国民经济调结构、转方式的五年,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必将担当重要角色,如何更好地提高直接融资比例,转变目前以股权融资为主的融资模式,优化上市公司的财务结构,保护公司的股东权益,保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乃至化解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等,都与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密不可分。

  2011年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布置的资本市场八大任务之一就是深入推进债券发行监管改革,显著增加债券融资规模,同时在制度上相应地平衡其发展速度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促进公司债券快速健康发展。具体而言,可分为近期已开始实施的优化措施和需进一步研究推进的制度建设。
  (一)近期已实施的审核流程优化措施目
  前证监会已经从多个方面简化了公司债券发行的审核程序,以提高审核效率。比如,将债券融资与股权融资审核分开、建立符合债券固有特性的独立审核体系、缩减审核流程、简化外部意见征询程序,力争整个公司债券的审核时间控制在1个半月内。
  (二)需进一步研究推进的制度建设措施
  在提高审核效率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完善债券市场基础性制度的建设。择时评估总结公司债券的试点工作,适时修订完善试点办法,及时结束试点,使公司债券审核进入常态监管。为此将研究公司债券的品种与发行方式的完善,根据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和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原则,逐步建立符合债券市场规律的多层次的发行体系,与此同时也将研究多层次的交易结算制度和建设合格投资者队伍,形成市场风险约束和防范机制。
 

  银行经营模式转型势在必行


  董文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去年以来,各家银行频繁的再融资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引来了市场的普遍质疑。银行为何要不断融资?因为银行的经营还是“垒贷款—垒存款—垒资本”的传统模式,再加上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的提高,银行不断补充资本金的压力挥之不去。
  在银行传统经营模式下,只会看到规模的扩张、利润的增加而看不到效益的明显提高。面对日趋严格的监管环境、日趋严峻的融资环境和日趋临近的全面利率市场化,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因此,银行经营模式转型势在必行。
  银行经营模式转型,目的不外乎两点:第一,减少对传统大客户的依赖,提高经营风险的能力,以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第二,降低资产的风险权重,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以减轻资本消耗的压力。那么,如何转型?根据民生银行的转型实践我谈几点体会。
  银行经营模式转型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首先要确定发展目标,然后明确战略定位,最后决定商业模式。
  从发展目标上讲,一家银行是要资产规模最大还是资本回报最高?是要建成全能型的金融超市还是具有自身特色?现实中,银行“做大做全”的冲动很强烈,但是对于规模效应的范围和交叉销售的边界问题考虑的并不多。从民生银行的实践来看,我们确定了“特色银行”加“效益银行”的发展目标,不追求做大做全,主动放慢发展速度,努力通过塑造业务特色来实现效益提升。

  从战略定位上讲,一家银行是不放过任何能够带来收益的潜在客户,还是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选择目标客户?很多小银行往往没有明确定位,成为大银行的“微缩版”。2009年下半年,民生银行提出了“做民营企业的银行、小微企业的银行、高端客户的银行”的战略定位。2010年,我们一方面把新增贷款主要投向战略目标客户;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信贷结构调整,集中精力服务战略目标客户。在全年新增贷款不到1750亿元的情况下,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增加将近1000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加1100多亿元。
  从商业模式上讲,面对目标客户,通过什么样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来为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满足他们的金融需求?民生银行进行了公司业务集中经营和事业部改革,就是通过创新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为民营企业提供更专业化的、更综合化的“金融管家服务”;民生银行针对小微企业的业务特点和金融需求,创造了一套全新的小微金融商业模式,在小微企业贷款高速增长的同时避免了传统模式下的高成本和高风险。
  随着利率市场化时代的全面到来,民生银行经营模式转型的成效会进一步显现。


  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高度更加关注和重视中小银行

  闫冰竹(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银行董事长):作为多层次银行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小银行以中小企业和居民金融服务为切入点,近年来在深化金融服务层次、促进金融市场竞争、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化解地区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体系均衡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整体实力增强的同时,中小银行的发展值得关注。需要未雨绸缪,从巩固我国银行业30年改革成果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战略高度,切实支持中小银行增强实力、健康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在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对广大中小银行能够区别对待。中国利率市场化是一个经过慎重考虑、科学规划、有序推进的历史进程,极大地适应和促进了我国经济金融的稳定健康发展。通过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利率等要素价格在市场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将对中小银行带来较大冲击,甚至可能会对中小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稳定带来一定影响。考虑到中小银行目前的发展阶段,建议在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时间和节奏上,充分考虑中小银行的承受力以及可能给中小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给予中小银行一定的政策保护期,给予中小银行更多业务先行先试的机会,拓宽中小银行收入来源,促进中小银行提高利率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其次,创新银行监管方式,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将商业银行分为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农村商业银行等。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不断深入,这种按照历史出身进行分类监管的模式,已经不能反映银行业最新发展状况,也不利于对银行业的有效监管。
  比如,分类名称已经不能概括各自群体的特征,同一类别的商业银行发展出现分化。为此,建议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实行以资本实力、资产规模、管理能力和监管评级为主要标准、能上能下的动态监管方式,这也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前提。
  第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中小银行服务能力。广大中小企业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而中小银行则是服务中小企业的主力军。因此,建议从服务中小企业、解决就业问题的高度,给予中小银行差异化的政策扶持。比如,在金融政策方面,继续对中小银行实施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化资本管理要求等,引导中小银行在稳健货币政策前提下,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在税收政策方面,建议适当减免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营业税,激发中小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积极性。
 

  关注养老产业发展的“三本账”


  杨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总裁):目前我国养老产业发展存在着作坊式、规模小、服务差、配套弱、投入少、无标准、缺监管等问题。要推进养老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建议:
  一、引导长期性资金投资养老社区建设。投资养老社区存在着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的特点。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在国家财政拨出部分资金的同时,引导社会资金特别是长期性资金投资养老产业,一方面创新养老产业发展的融资手段,另一方面开辟社会长期资金的有效投资渠道。
  二、加大对养老产业的监管力度。发达国家对于养老产业有严格的监管政策和较高的检验标准。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关法律对养老市场予以规范,对于养老机构的医疗保障、医疗护理体系也没有资质认定和监管,导致市场处于一种不规范状态,老年人难以得到有效的养老服务。建议国家根据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差异,尽快研究并出台养老产业的准入标准、养老社区的建设标准、运营管理标准和动态评估机制,保障养老产业科学规范有序发展。
  三、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根据国外经验,政府对于养老产业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是加快养老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建议实施积极稳健的养老政策,稳步提高养老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发挥保险机制作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吴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保险作为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社会互助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在辅助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具有独到优势,在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能和社会管理效率上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可资利用的有效金融工具。一是保险机制可进一步完善社会化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满足多样化的社会保障需求,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二是保险机制可创新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管理方式,提升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效能,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创新运行管理模式,将保险作为政府可利用的社会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托其既有的服务体系来提供和管理公共服务,既可精减政府相应机构和人员,又可保证服务质量。三是保险机制可理顺社会关系,构建社会公众权益保障和矛盾调处机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服务平安社会建设。通过发展各类责任保险,可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化解矛盾纠纷,调动团结、稳定、和谐的积极因素。四是保险机制可实现民生财政投入的放大效应,提高惠及范围和保障水平,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能,实现四两拨千斤的社会效应。五是保险机制可加强对被征地农民、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的保障水平,提高管理和服务能力,服务社会和谐。


正值“两会”召开之际,金融时报社邀请金融界部分代表委员为“十二五”建言献策,图为座谈会会场。

分享:

来源: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