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 正文内容

央行数字货币或采用双层运营体系
专家:须区别于比特币等虚拟货币

来源:证券日报网    作者:宓迪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23日

       近期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讨论热度不减。专家指出,央行数字货币不同于此前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而目前央行双层运营、M0替代的设计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央行数字货币的落地。
 
    中国央行是较早关注到数字货币这一项课题的大型央行之一。2018年3月,时任央行行长周小川曾在两会记者会上表示,央行和业界共同组织分布式研发,依靠和市场共同合作的方式来研发数字货币,研发名字是“DC/EP”。
 
    应采用双层运营体系
 
    8月21日,央行官方微信发布央行副行长范一飞2018年刊载在媒体上的文章《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几点考虑》。文章提出,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应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同时现阶段的央行数字货币设计应注重M0替代,而不是M1、M2替代。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司副司长穆长春在近日的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介绍,单层运营体系,是人民银行直接对公众发行数字货币。而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这就属于双层运营体系。
 
    根据范一飞文章,“中央银行-商业机构”的双层运营模式下,一方面不改变流通中货币的债权债务关系,另一方面,不改变现有货币投放体系和二元账户结构,不会构成对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竞争。
 
    此外文章认为,现阶段,M1和M2基于商业银行账户,已实现电子化或数字化,没有用数字货币再次数字化的必要。
 
    专家:须区别于比特币等虚拟货币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刘晓蕾分析,央行要发的数字货币拥有国家信用背书,和比特币或Libra等虚拟货币有非常大的区别。其中之一是央行数字货币具有中心化的特点。
 
    范一飞文章指出,央行数字货币应坚持中心化运营模式。其指出,为保持央行数字货币的属性,实现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管理目标,我国的央行数字货币双层运营体系应不同于各种代币的去中心化发行模式。
 
    专家指出,由于具有政府信用,央行数字货币能够解决私人机构发行的虚拟货币带来的许多问题。“如果由一个机构来发行所谓的稳定币,可以1:1兑换美元,那怎么保证它能够1:1兑换美元?”刘晓蕾举例说。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郝毅认为,央行数字货币有政府信用背书,等同于现金,使用者不会担心币值波动问题。
 
    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支持在深圳开展数字货币研究与移动支付等创新应用。
 
    西南财经大学普惠金融与智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国民接受度来看,中国是全球最具备央行数字货币落地条件的国家。
 
    或影响第三方支付市场    
 
 
    展望未来,专家指出,数字货币的监管体系、相应法规等问题仍然有待在未来进一步明确。
 
    陈文判断,其中就涉及如何平衡央行数字货币发展与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发展的问题。此外,必须通过兑换人民币再兑换外币,还是直接可以兑换外币,将、直接决定央行数字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是否能够发挥特定职能。
 
    郝毅认为,央行数字货币或将打破支付壁垒,重塑支付生态。一方面,我国电子支付程度非常高,已经部分实现对现金的替代;另一方面,部分第三方支付工具的支付场景相对封闭。央行数字货币定位于M0,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基本可以应用于任何场景。
 
    郝毅表示,需考虑明确监管目标、监管原则和参与央行数字货币发行、运营的主题职责划分。以发行准备金为例,监管层要考虑发行央行数字货币后,参与发行的运营机构准备金如何构成,准备金与央行数字货币如何清算(实时清算还是设立日内清算场次),是否要对准备金计息,当准备金不足时,如何处置等。
 
    “目前我们是属于一个赛马状态,几家指定运营机构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做DC/EP的研发,谁的路线好,谁最终会被老百姓接受、被市场接受,谁就最终会跑赢比赛。所以这是市场竞争选优的过程。”穆长春在上述论坛上说。

分享:

来源:证券日报网

责任编辑:梅茜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