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金融公司 >> 正文内容

广东省金融办:担保公司私自放贷坚决不行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王梅丽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0日

    监管层希望通过此次整顿,使融资担保行业的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

  距离国家规定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整顿期限截止日3月31日只剩20余天,南都记者从广东省金融办了解到,目前广东全省此项整顿工作已接近尾声,参与整顿的304家融资性担保公司约有1/3已经上报了验收材料,余下公司也将在未来两星期上报材料。这些验收合格的公司在获得金融办颁发的许可证后,银行才会与其打交道。

  而在整顿过程中,一些融资性担保公司过去从事的灰色地带,如私自短期放贷、掮客融资等业务成为监管层严控对象。昨日多位担保业内人士对南都记者坦言,近几年担保公司普遍存在从事上述灰色业务,如果完全停掉,盈利将大幅减少,一些小公司甚至难以生存,希望监管层在新规操作上能网开一面,有所松动和灵活。

  对此,广东省金融办则表示,将严格按照国家和广东省出台的规定对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监管,禁止私自放贷等违规行为,但监管层鼓励担保业积极摸索各种盈利模式。

  短期放贷、掮客融资成整顿重点

  去年3月,银监会、发改委、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制定出台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禁止担保公司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受托发放贷款和受托投资,但是可以进行总额不高于其净资产20%的其他投资。广东省金融办将上述监管办法进行了细化并据此进行整顿。在整顿过程中,监管层发现不少担保公司的财务账面上有高达上千万的应收账款。而据业内介绍,这些应收账款绝大部分的用途为放贷。

  广州一家大型融资性担保公司负责人表示,过去几年担保行业普遍存在私自放贷或掮客融资的现象。由于近两年银行信贷逐渐收紧,资质一般的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贷到款。担保公司就此衍生出短期融资业务,用自有资金向客户放贷,从而向客户收取高额利息。在信贷紧张之时,贷款的月利率可以高达8%—10%。而掮客融资则是帮助一些资质较差的企业通过修饰其缺陷的方式向银行或其他民间借贷机构进行融资,甚至一些担保公司亦会利用虚假项目从银行套取出低成本资金,再投放到借贷市场。

  但担保业内人士认为,担保公司从事这些灰色业务亦有其苦衷。如果担保公司得不到银行的认可,就很难与银行合作为其客户进行担保从而获取担保费。在信贷宽松之时,银行亦绕开担保公司这一环节直接放款给优质企业。

  在此次整顿过程中,这些灰色业务遭到了监管层的严格把关监控。广东省金融办人士表示,监管层一直严格按照出台的规定对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监管。对于总额超过公司净资产20%的其他投资会要求其进行调整。事实上,国家出台的办法已经接近一年,广东省开展整顿工作亦有半年,愿意接受整顿的担保公司已经能够将其财务账目不合规的地方调整过来。

  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佛山中盈盛达担保公司人士称,完成整顿后,一些担保公司的直接贷款业务将被委托银行贷款代替,这对小担保公司影响较大。但对一直规范经营的大公司来说,业务操作并无变化。

  根据监管规定,接受整顿的担保公司未来将遵守监管细则,公司业务经营要以融资担保为主业,不得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骗贷、非法集资,以及偏离担保主业从事高风险投资等。对超范围经营的业务,要全部清理剥离。但记者了解到,单纯做融资担保业务盈利空间有限,目前一些大的担保公司开始探索各种盈利模式。比如担保公司设立典当行、拍卖行,方便借款人快速借款和担保公司快速处置抵押物;担保公司参股小额贷款公司和组建村镇银行等,从而实现业务的联动。

  而监管层亦鼓励这种行为。一地方金融办人士表示,如果能够通过此次规范整顿,促使一部分实力偏弱的信用担保机构通过重组、合并等形式联合起来,融资担保行业的发展将上一个新的台阶,对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监管层也会借此次整顿机会,规范担保行业,做大做强一批担保公司。这些大型的担保公司可以再参股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及村镇银行的方式,从而形成集团化综合经营模式,在业务方面互补互助从而提高担保机构的综合效益。

分享:

来源:南方都市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