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马梅若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15日
回避,不能解决老龄社会趋势下的养老困境。
4月10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指出,按照16%的单位缴费比例预估,全国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将在10年左右出现负值,之后赤字缺口会越来越大,到2028年当期结余将首次出现负数;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2027年将至峰值6.99万亿元,然后急转直下,2035年将耗尽全部养老金。
消息一出,立刻引发舆论关注。
谁来养老,在养老金未来赤字缺口的预测面前显得尤为切题。按照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养老领域的三大支柱是基本养老金制度、企业补充养老制度(即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个人储蓄养老金制度,包括商业养老保险以及正在试点的个税递延养老保险试点、公募养老目标基金等。
根据人社部数据,截至2017年底,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累积留存资产规模为50202亿元,占比约为80%;企业年金累计结存12880亿元,占养老保险体系资产总规模的比重约为20%;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发展较为缓慢,规模极小。由此可见,一旦基本养老金捉襟见肘,该领域或将出现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这一困境在一段时间内将长期存在。
对于这一消息,种种反映皆有之。有人质疑测算的准确性、有人一味坚持国家养老的承诺当“无理由兑现”,有人信奉“车到山前必有路”。然而,实质上,无论这一测算是否足够精准,人口红利还能坚持多久,但毫无疑问的是,老龄化趋势、部分地区捉襟见肘的养老金结余已是既定事实,真正需要的是可行性预案,而非自我麻痹、回避问题与一味抱怨、推卸责任。
第一类方案集中在基本养老金制度改革上。
从收入方面来看,建议集中在包括划转国有资本补充、增交个人账户(多收多得)以及阶段性的跨区域调剂上。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上述方案也有不同程度的实践。就在近期公布的养老金中央调剂预算中,2019年中央调剂基金预算安排4844.6亿元。根据该预算安排,广东等7个经济较发达省份为贡献省,辽宁等21个省份及新疆建设兵团为受益者,另有3个省份调剂金缴、拨平衡。
应当说,这一方案能解燃眉之急,但是否公平、是否会影响广东等贡献省的积极性并进而影响该方案的可持续性,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同样的,个人账户多缴多得在整体账户出现结余渐减的背景下,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可信度,也值得商榷。
而更大的改革预期集中在制度层面——能否进一步集中目前分散在各地的养老金,进行相对统一的大规模投资,提高养老金的投资经营收益。其中,养老金、保险金如何作为长期资本进入股市,形成一方增收一方获得长期资本的双赢局面,是目前各界关注的焦点。这一愿景的落地,不仅关乎基本养老金制度改革,也关乎资本市场中长期健康发展。
第二类方案集中在企业补充养老体系和个人储蓄养老金制度上。
从上文中提到的养老三大支柱可以看出,目前其他两大支柱体量仍相对薄弱,发展不均衡。而如果与发达国家相比较,美国养老三大支柱占比分别为10%、58%和32%,这一对比更加鲜明体现出我国三大养老支柱中后两者有待加强。然而,企业补充养老体系的建设需要机构自身实力的优化和意愿的加强,个人储蓄养老金制度则需要专业化、高信誉度的机构来推出合理的产品和服务。其中,如何通过一系列合理的政策优惠,包括资金使用安排、税收减免等措施来鼓励机构、个人强化这方面的安排,也是一大难题。
实际上,除了“钱”的问题外,养老体系建设还面临“人”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集团原董事长杨明生在2019年两会期间提出,目前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超过4000万人,但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却不到30万人,且普遍年龄较大,具有专业培训素质的人员更不到10%,且工作强度高、压力大,职业认同感差,从业者流动性比较高。这种结构化的人才缺失、专业化运营机构的不足,更是未来养老产业可能遇到的难题。
无论如何,谁来养老,为谁养老,如何养老,这三个话题已经摆在眼前,不容回避与拖延。从小的试点与探索,到为市场化机构、社会资本营造养老产品探索适宜的政策、市场环境,再到培养个人养老计划的意识,从各个层面制定老龄社会的预案远比争执是否需要和存在风险更重要。而在当前整体养老金结余仍然处于上行的阶段,正是及早行动的“窗口期”。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