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州金融网 郭智勇 记者谢欢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8日
本站讯(郭智勇 记者谢欢) 十月,清晨清新的空气已略带着丝丝凉意。我们走进定南县天九镇陈坑村飞龙生猪养殖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猪舍、鱼塘和周围一片金灿灿的脐橙,远处的烟囱冒着缕缕青烟,婀娜飘渺,山脚下公鸡的打鸣和几声狗叫更增添了这个山村的几许宁静与安详,让看惯了都市繁华和喧闹的我们一下爱上了这里。
闲聊间,一个中等个子,身材偏瘦却挺拔的中年男子向我们走来,他就是杨铿明,当地赫赫有名的一位青年养殖能手,致富带头人。他,也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访的对象。
据了解,这位肤色黝黑、其貌不扬的乡下汉子,凭着一股韧劲和永不言弃的精神,在当地政府的关心帮助下,跟随回乡创业的大潮,经过数年的打拼,在生猪养殖上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他已然从最初的一名“养猪倌”成为了如今的“杨百万”。他所创办经营的飞龙养殖场,已经发展壮大为80多亩规模的养殖基地,成为该县农信社“双十双带”工程的一颗璀璨明珠。
心怀创业梦想
赚得生猪养殖“第一桶金”
从小家境贫寒的杨铿明,高中毕业后,和当时的许多青年一样,背起行囊赴沿海城市打工,但他并不习惯一无所长、靠卖苦力的打工日子。从小一心想改变家庭状况的他,一直把发展养殖业确定为发家致富的出路,于是只要一闲下来就翻阅报纸和养殖书籍,查找养殖信息。
2000年,在外打拼了几年的杨铿明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的定南五丰牧业公司学习养猪技术,并于2003年到广东东莞大岭山猪场学习。他一直心怀梦想,就是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2007年,杨铿明开始自己创办生猪养殖场。创业是异常艰辛的,他虽有一身技术,但创办养殖场的启动资金差额却让他近乎放弃。几年的打工积蓄加上亲戚朋友的支持,15万元已全部投入到猪场建设中,但剩余几万元的周转金却让他感到力不从心。
这时,杨铿明听说当地农信社正在开办返乡农民工创业扶持贷款,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来到当地农信社申请。当地信用社根据他的申请进行调查后,很快为其办理了5万元的创业贴息贷款。有了资金的注入,杨铿明的事业开始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赚得了生猪养殖的“第一桶金”。
借力扶持贷款
养猪倌变身“杨百万”
创业的路上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2009年,正当杨铿明的事业风生水起的时候,猪场“高热病风暴”席卷而来。这场“风暴”导致当地养殖户饲养的生猪大面积死亡,许多养猪户顷刻血本无归,大家纷纷“谈猪色变”。虽然杨铿明的养殖场及早采取了防治措施,但也损失近百万元。此时,若是没有资金的维持也即将面临倒闭。
就在这万般危急的时刻,定南农信社根据杨铿明的情况,为其办理了30万元的二次扶持贷款,使他的养殖场在黑暗中又看到了光明,助他度过了一段艰辛路。
近几年来,杨铿明抓住生猪价格上扬、国家扶持养猪场的良好机遇,不断加大养猪的技术和资金投入,不断改良猪的品种。2010年,他从湖北引进了大白、长白优良纯种母猪30多头。2011年,又从台湾良种繁育场引进了杜洛克、皮特兰、长白、大白纯种祖代,进行良种繁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猪的品种优势逐渐显露出来,为他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如今的养猪倌早已成为“杨百万”。2011年,杨铿明又投资建设了占地30多亩、猪舍80多间的新场,使养殖场面积达到80余亩。目前该场已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300多万元,年纯收入160多万元的中型养殖场,每年可为社会提供仔猪3000余头、育肥猪4000余头、种猪200余头,是定南县规模较大的种猪改良、仔猪繁育和生猪育肥基地。
齐力共谋发展
做养殖创业“引线人”
在杨铿明的帮助和带动下,定南县一些外出务工、干零活的农民工也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他无偿为需要帮助的百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传授他们养殖的技术,帮助解决猪在饲养及繁育中常见的疾病,同时,还在资金和饲料上对那些想要致富却又缺乏资金的人进行帮助,在他的帮助和带领下,当地养殖业现在正稳步前进,已形成了多家初具规模的养殖场。
为了增强养猪户抵御风险的能力,杨铿明还牵头成立了天九镇养猪合作社,对入社的养殖户统一提供种猪或仔猪、统一提供饲料和药物、统一提供技术指导、统一销售等,与养殖户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
谈及创业的艰辛,杨铿明总是由衷地说,“没有党的富民政策,没有农信社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政策的扶持,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果。”饮水思源,富而思进,杨铿明表示,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将带领更多的村民共同致富作为自己的最大目标,以此回报党组织的关怀和群众的信赖。(赣州金融网)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