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州金融网 吴德海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11日
本站讯 阳春三月,我们驱车来到“养猪之乡”大余县池江镇,一排排整齐的猪舍映入眼帘,随风不时听见“喔喔”待喂的猪叫声。如今,在农信社的大力扶持下,大余县涌现出了刘大为等一批“一心扑在猪身上”的养猪人,在他们的引领下,养猪业已发展成为大余县规模化、产业化的主打产业,2011年全县生猪出栏就达24万头。在养猪业蓬勃发展的背后,大余县农信社近年来已为325户养猪户累计发放贷款3600余万元。在“养猪之乡”池江镇,当地农信社近年来投向养猪户的贷款达1620万元,扶持养猪人200多户。
做大标杆带致富
刘大为胖胖敦敦的,理着一个小平头,满面春风的站在鑫业种猪场门口迎接我们。我们换上白大褂走进消毒池消完毒后走入了猪舍,猪舍内非常整洁干净,并安装了空调,室内温度正适合。我们一边参观猪舍,一边听刘大为大谈“养猪宝典”。“如果不是农信社的扶持,我刘大为不可能有今天”,当聊到农信社的信贷支持时,他显得特别激动。
2001年,刘大为夫妻在赣州良种场下岗后,在大余县独资创办了鑫业种猪场。创业初期十分艰难,流动资金严重缺乏,在四处融资碰壁之时,最后找到了池江镇农信社。经过一番调查论证后,农信社十分看好他的种猪场前景,于是通过评级授信以及使用猪舍抵押等方式为其发放了信用贷款2万元、抵押贷款3万元。此后的10年间,刘大为的种猪场陆续获得池江镇农信社累计1300万元的信贷资金。目前,刘大为已建成两个养殖基地,主导产品包括种猪、商品肉猪和三元杂交良种仔猪,采用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2011年销售仔猪3000头、肉猪12000头、种猪2000头,实现销售收入4351万元,纯利润近千万元。
刘大为养猪不仅富了自己,更带动了周围一大批农户投身到养猪业中。哪家的猪有病,只要求助了刘大为,他都会免费提供服务;不管大小养猪户,他都无偿地提供养殖培训;种猪场的仔猪除了满足自身养殖需要外,更为周边农户低价提供。当记者询问他为何要低价出售仔猪时,他说:“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自己致富发家了,也一定不能忘记乡亲们”。由于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刘大为的种猪场先后被江西省妇联和江西省农业厅定为“百佳妇女创业示范基地”、“江西省无公害(畜禽)基地”,还被定为江西省养猪行业协会理事单位、赣州市生猪产业协会副会长单位和赣州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2011年被大余县农信社评为AAA级信用客户。
强助创业壮队伍
我们来到池江镇坳上村蓝杨胜的养猪场,他正与工人探讨猪场改进事宜。看到我们的来访,他热情地让座,“竹筒倒豆子”一五一十地向我们讲述他的养猪史。2003年,蓝杨胜放弃了在外打工的生活回乡养猪,资金不足使得刚开始只养10几头。农信社为他发放的首笔9000元贷款,使他的猪舍从2间增加到12间,肉猪养殖数量增加到100头。2006年-2011年,他的养猪业不断发展,肉猪养殖规模由2006年的200头扩大到600头,年出栏增至1600头,池江镇农信社对它的贷款额度也逐年增至40万元。
近十年来,蓝杨胜一步一个脚印,由“丑小鸭”变成了“金凤凰”,成为了池江镇前三名的养猪专业户。如今他已修建了8栋猪舍和1栋饲料储藏室,聘请5个工人,总投入超过150万元,预计2012年肉猪年出栏达2000多头、仔猪3000头。“不管是哪一任主任、客户经理,都那么义无反顾地支持我,我十分感谢信用社”,谈起十年创业历程,蓝杨胜最大地感慨就是农信社的一路支持。
持续帮扶强实业
2001年,池江镇新江村的刘拥军由经营果园转而投身生猪养殖,当年净收入2万元的甜头让他有了扩大规模的念头。2003年,他得到了池江镇农信社首笔1万元的贷款,养猪规模由30头逐年增加至2007年的200头,农信社的贷款额度也增加到5万元。正当刘拥军踌躇满志之时,2007年突然爆发的口蹄疫使得生猪死亡120多头,损失达20多万元。就当他考虑是否要退出养猪业时,池江镇农信社主任亲自上门,鼓励他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为帮助刘拥军重整旗鼓,池江镇农信社加大了对它的信贷支持,从2008年13万元的贷款额度一直增加到2011年的20万元。如今,刘拥军已修建猪舍1200平米,养殖母猪30头,肉猪500头,年出栏超过千头。
“2007年遇到的那场灾难永世难忘,是信用社拉了我一把。”刘拥军告诉我们:“农信社多年来的支持既有锦上添花,更有雪中送炭。”近几年来,大余县农信社积极帮扶经营困难的养猪户,累计发放贷款230万元扶持30位养猪人重新站立起来。(赣州金融网)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