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牟龄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7日
从2007年3月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开始起步到今天,转眼已经4年。虽然在探索的过程中,一直存在挑剔大于褒奖,难逃多种制约和限制,更不乏探索者“无奈”离去的背影,但是,私人银行的进步却有目共睹。
去年11月,招商银行披露该行私人银行管理客户数和总资产规模连续保持年均35%的增长速度,并从4月份开始盈利。今年2月底,工商银行又高调宣布,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迅速,跃居国内领先水平。截至2010年末,该行私人银行客户数量超过1.8万户,管理资产规模超过3500亿元,分别是2008年私人银行部成立前的4.2倍和4.7倍。
今年,国内私人银行的发展进入了第5个年头,可以说也步入了发展的关键阶段。首先,经济转型为私人银行的发展创造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十二五”规划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国富”到“民富”,决定了金融要向个人金融方向发展,这不仅仅是为了应对金融脱媒、应对越来越强的资本约束以及日趋激烈的竞争,更是银行适应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可以说,财富管理是未来商业银行顺利实现全面转型,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和整体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作为财富管理的高端业务,私人银行很有可能成为今年商业银行加快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其次,从初期“圈地”到“精耕细作”,私人银行发展开始走向深化。应当说,之前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更多的是依赖原有的客户基础,圈占高端客户,扩大市场规模;而私人银行的主要服务大多还停留在销售产品加增值服务的阶段。但从近一年多的发展情况看,这种状况已经开始有所改观。在前期客户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之后,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无论是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都在向多样化转变,并初步形成了特色。日前,工商银行私人银行部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我们已经不是简单的产品销售者,而是解决方案的定制者,根据客户的财富目标,定制公私一体化、投融资一体化、金融服务和增值服务一体化的整体解决方案。”或许由此不难看出商业银行对私人银行的发展志存高远。
众所周知,与国外成熟的私人银行相比,国内私人银行发展的道路还十分漫长。在经历了初期的快速成长之后,如何从长远着眼,探索建立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私人银行管理模式,为私人银行的稳步健康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这既是私人银行目前发展面临的“瓶颈”,也是私人银行今后要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商业银行在私人银行的发展模式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并初步形成了两种模式:一是将私人银行依附于零售银行部门,借助原有资源,稳健发展。二是实行私人银行的事业部制或相对独立的准事业部模式,即私人银行的人、财、物包括业务,相对独立,希望以体系建设去获取客户,最终实现业务的增长和利润的贡献。从目前的运转情况看,各有千秋。但从总体看,不论哪种模式,由于私人银行始终仍处于商业银行体系下运作,不仅受到监管政策的很多限制,而且在银行内部也面临着体制障碍以及利益分配、资源配置等多重制约,不乏纷扰和挫折。怎样解决内部的利益分配与资源配置问题形成发展合力?怎样建立健全私人银行业务风险管控?怎样提高私人银行的盈利能力?应当说私人银行发展模式远未成熟,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磨合。
在监管层面,对于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鼓励态度相当清晰,更鼓励商业银行在总结西方私人银行和我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讨适合于中国人文化的私人银行的管理模型,希望私人银行的发展成为理财业务的标杆和榜样。近年来,监管部门批准几家国有银行设立专门的私人银行部,甚至还可以与国外机构合作成立独立的私人银行;针对私人银行在服务、投资渠道上受到的诸多限制,在很多平台和通道为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开辟了途径,并在有关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管政策中,特别为未来私人银行发展留下空间。尽管目前尚未出台有关私人银行业务的管理办法,但换个角度来看,制度方面略显落后和模糊,可能会少些限制,更有利于对私人银行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有统计表明,私人银行业务已经成为现代国际银行业发展最快的业务之一。美国的私人银行业务过去几年的平均利润率高达35%,年平均盈利增长率在12%到15%。在国际私人银行领域,私人银行客户带来的利润能够达到银行普通零售银行业务的10倍左右,资产管理的规模效益不容置疑。
正是看到这些,或许我们可以期许,2011年,将是私人银行发展不寻常的一年。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