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金融监管 >> 正文内容

两年间从0飙至2000亿 监管急查险资信托投资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08日

自2012年10月份投资渠道开闸以来,收益较高的信托产品成了保险机构眼中的“香饽饽”,保险资金在信托投资上一路高歌猛进。

上证报昨日获悉,保监会近日对保险机构所投信托计划进行排查,计划对有风险隐患的信托产品增设一道风险评级的内部防火墙,避免成为风险最后“接棒者”。

⊙记者 赵铃

在银监会拉响一批信托公司风险警报的当口,作为信托产品购买主力的保险行业也在加紧排查风险隐患。

上证报昨日从知情人士处获悉,保监会近日对保险机构所投信托计划进行排查,计划对有风险隐患的信托产品增设一道风险评级的内部防火墙,避免成为最后“接棒者”。

信用风险评级或增设防火墙

自投资渠道开闸以来,收益较高的信托产品成了保险机构眼中的“香饽饽”,自去年以来保险资金在信托投资上高歌猛进。来自相关渠道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整个保险行业信托投资余额高达1998.3亿元,较2013年底增加555亿元,增长38.5%,增速较快。从投资项目上看,目前保险资金所投资的信托产品主要以房地产和城投为主。

不过,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资金收紧、房地产行业景气下行的宏观背景下,一些高杠杆、产能过剩及景气度下降的行业信用风险上升。今年以来,多个信托计划相继被曝出存在风险。

为防止保险资金在信托产品投资上面临的信用风险积聚、放大,知情人士透露称,保监会相关部门近期对保险机构投资的信托计划进行了排查,发现其中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并予以密切关注。“目前存在风险隐患的信托产品,有的因债务问题严重、经营陷入困境、金融杠杆断链而可能重组或延期;有的因融资频繁、规模较大而可能存在风险。”

目前保险公司在投资信托产品时主要依赖外部评级,不过,据一家保险机构相关人士透露,监管部门正在考虑,在外部评级的基础上增加一道内部防火墙,即指定正在筹建中的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对具备一定风险隐患的信托产品进行复评。“目前正在行业内部征求意见阶段。”

避免成为风险最后“接棒者”

上述人士透露,具有以下情形的信托产品将提交协会复评。包括:信托公司募集资金未直接投向具体基础资产,存在两层或多层嵌套;基础资产涉及的不动产等项目不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域,且融资主体或者担保主体信用等级低于AAA级;基础资产所属融资主体为县级政府融资平台,且融资主体或者担保主体信用等级低于AAA级;信托公司或基础资产所属融资主体与保险机构存在关联关系;投资结构化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劣后级受益权等。

“负责对信托产品复评的是协会的行业专家小组,小组成员必须包括资管公司信评业务、法律业务、资产评估、外部评级机构结构化产品评级等四类专家。”据知情人士透露,行业专家小组将首先通过量化打分筛选出需复评的信托产品,随后将对这些产品进行五方面审查,包括:对发行产品的信托机构资质及能力审查,对出具外部评级报告的评级机构及其他中介机构进行审查,对外部评级报告进行审查,对偿债主体的信用指标进行审查,对产品触发保监会的五项条款进行审查。评审会委员最终以打分、整体复核、投票等形式对信托产品打分,并形成最终评级意见。

从记者了解到的信息来看,对信托产品复评的具体标准,将根据投资项目来划分,主要分为房地产、城投及其他行业这三类。

按照知情人士所透露,协会最终会将复评结果提交监管部门。依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问题解答第15号: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和信用评级》,保监会可根据外部评级结果和行业内部复评结果,审慎要求保险机构调整投资资产的认可价值或指定该项投资资产的认可比例。“复评结果仅供保监会管理信用风险使用,复评结果不会取代原有的外部评级。”

“从长期来看,我国金融市场打破刚性兑付是大势所趋。信托等金融产品风险隐患逐步加大,交叉传递性强,需要整个保险行业提高警惕,务必加强风险管理,避免成为最后接棒者。”一位接近监管部门的业内资深人士分析说。

分享:

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