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30日
李静瑕
“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要重点加强不良贷款、融资平台、房地产、非标债权业务、流动性和市场风险等方面的风险管理。”昨日召开的银监会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表示,目前我国经济仍处于增长转段和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信用违约风险加大;另一方面,金融领域非传统的投融资模式不断增多,交易对手更多元、违规操作更隐蔽,风险特征更复杂。
标准普尔分析师廖强对《第一财经日报》称,今年中国银行业的不良率预计会在3%以内,而不良可能会有三波:一是出口部门产业整合产生的坏账,2014年预计有明显的改观;二是产能过剩的制造业,是未来2~3年不良出现的重要领域;三是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不良集中爆发可能更晚出现。
银监会数据显示,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13%,拨备覆盖率为273.7%,贷款拨备率为2.84%。
加强不良“双控”
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成为今年银行业的主要压力之一。大部分上市银行一季报显示不良贷款呈现不良“双升”趋势,不良贷款规模增长迅猛。
面对不良上升的压力,银监会要求银行加强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双控”管理,积极防范化解突出信贷风险。“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坚持‘有保有控、区别对待’,避免‘一刀切’式的抽贷、停贷、压贷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
同时,银监会也特别提到“防范化解过度授信、互联互保和担保圈风险”,并要求梳理分析进口商品贸易融资基本情况。。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以及产能过剩贷款,一直是监管部门以及金融机构均关注的三大风险领域。在缓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方面,银监会提出“坚持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效机制相结合”,控制信贷总量的同时要化解到期风险,设定风险“警戒线”等要求。
对房地产贷款风险,银监会则要求强化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土地储备贷款风险防范。加强经营性物业贷款风险管理和房地产信贷风险分区域管理。
不良贷款的核销是减轻银行不良贷款压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控制不良贷款上升的过程中,银行也在加大不良贷款的核销力度,去年银行不良贷款核销明显加快。今年,有专家分析预计,不良贷款核销将进一步加速,规模将超去年。
化解非标潜在风险
“非标”风险自去年以来就成为金融业热烈讨论的话题,银行表外业务的扩张,也让监管层察觉其潜在的风险。
央行4月29日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显示,截至201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余额已经达到57.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05万亿元,增长18.6%。表外资产规模相当于表内总资产规模的38.12%,比上年末提高1.71个百分点。
对非标的监管,银监会提出了“按业务实质进行规范管理”,要求银行主动化解非标债权业务潜在风险。对于同业业务和理财业务,银监会提出了推进专营部门制改革和事业部制改革。
一名股份制银行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由于上述两项业务都涉及到表外的非标资产,监管层要求专营或者事业部制改革,均是希望能够将这部分非标的风险集中到一个部门进行管理,形成业务闭环,加强风险控制。据本报了解,一些股份制银行已经开始着手进行理财业务事业部的改制。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显示,2009年初至201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纳入存放同业、拆出资金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项下核算的同业资产从6.21万亿元增加到21.47万亿元,增长246%,分别是同期总资产和贷款增幅的1.79倍和1.73倍;纳入同业存放、拆入资金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项下核算的同业负债从5.32万亿元增加到17.87万亿元,增长236%,分别是同期总负债和存款增幅的1.74倍和1.87倍。远远高于同期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存款增长水平。该报告认为,同业业务快速增长也存在发展不规范、规避监管、期限错配增大和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