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深度视野 >> 正文内容

金融机构治理体系建设要“形似”更要“神似”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12日

  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体系,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前提,更是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和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机构通过股份制改造,陆续建立起现代金融机构的治理架构,在公司治理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近几年来,银行业和保险业金融机构产权结构基本实现多元化,“三会一层”各司其职、有效制衡、协调运作的公司治理结构初步形成,公司治理运作机制趋向规范。

  但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仍存在差距,特别是中小银行和保险机构的问题表现得比较突出,一些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形似而神不似”。

  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银保监会共处罚银行保险机构1483家次,罚没金额合计16.4亿元。

  从金融机构已暴露的风险来看,公司治理薄弱是重要原因。这些被处罚的机构在公司治理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缺陷,成为自身转型升级的短板和软肋。

  目前,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股权关系不透明不规范、股东行为不合规不审慎、董事会履职有效性不足、高管层职责定位存在偏差、监事会监督不到位、战略规划和绩效考核不科学、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如一些金融机构在股东治理方面存在“一股独大”与“委托代理”问题,股权结构还需进一步实现多元化;此外,信息透明度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我国上市金融机构对社会公众进行了经营管理相关信息的披露,但是,披露的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表现在高管的薪酬披露以及资产及相关风险的披露等方面。

  上述问题不仅会对金融机构良性治理和规范运作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还会制约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引发“脱实向虚”倾向。

  有专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正是由于公司治理框架的不完善,诱使部分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极度短期化,“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和短期收益,高杠杆和过度风险承担行为盛行,忽视了质量、风险以及长期机制建设。

  因此,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既是现阶段深化金融改革的重点任务,也是防范和化解各类金融风险、实现金融机构稳健发展的主要保障。

  事实上,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对深化金融改革的一些重要问题,要加强系统研究”,其中第一项就是“健全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

  监管部门在打好防范化解风险攻坚战的同时也将公司治理作为重要切入点。对于公司治理,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明确指出,银行保险机构要切实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持续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将其作为打好防控金融风险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加快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不断提高公司治理有效性,真正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公司治理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模式,没有最优,只有更优。当前,我国进入新时代,金融机构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监管体系改革深入推进,公司治理建设面临新环境、新要求。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下一步应如何健全和完善现代公司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呢?

  首先,要充分认识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对金融机构长期稳健发展的重要意义,自觉回归本源、专注主业、下沉重心,确立科学的发展理念和战略方向,加强决策、执行、监督、评价等治理机制建设。

  其次,要提高董事会治理水平,发挥董事会职能。增强董事会在战略制定、风险管控、监督控制等方面的作用。要明确监事会法定地位,优化结构,改进监督方式,做实监事会功能。同时,及时淘汰不具备履职能力、不作为、乱作为的董事、监事。

  再次,要加快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培育良好的风险文化,增强合规经营、稳健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如对信用风险实施垂直管理;设立市场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对市场风险实施集中管理;对操作风险实施分层管理,建立有效的事后补救机制、紧急事项的应急预案等。将银行经营者与风险承担者的权责利统一起来,从根本上保证金融机构实现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

  最后,要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切实改进激励约束机制,纠正过于追求短期股东回报和收益、忽视客户服务和长期稳健发展的绩效考评体系。严格执行薪酬延期支付制度,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多样化的激励方式。

  总之,现代金融机构治理体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形成制度,融入文化,通过加强公司治理机制、强化资本约束机制、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等,提升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分享:

来源: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郭豫亮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