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李国辉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04日
中国的金融标准化工作起步于1991年,当时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作为第180个全国性标准化组织成立。金标委副主任委员、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回忆道:“当时我刚刚参加工作,参与电子联行的建设。金标委成立后在1992年发布的第一个金融国家标准就是《全国清算中心代码》,它保障了清算系统的互通,很好地发挥了基础设施的中枢作用。”
如今,我国初步形成了适应新时代金融发展需要的新型标准体系。金融标准可以分为4个层次,包括金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截至2018年11月,现行有效推荐性金融国家标准67项、金融行业标准242项,分为5大类,包括通用基础标准、产品与服务标准、基础设施(信息技术)标准、统计标准、监管与风险防控标准。2016年以来,金融团体标准逐步制定并颁布实施,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等单位组织制定了一些团体标准,在全国团体标准平台公开金融团体标准11项。各个企业自行制定金融企业标准。金融标准正在从政府单一供给向“政府+市场”多元供给转变。
“通常,标准的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评估。一是确保兼容性和互操作性,二是知识与创新传播的有效载体,三是确保安全、降低风险的有效工具。”李伟说。
标准发挥创新推广作用方面,李伟举例说,移动支付的原始技术源自发达国家,但在中国却取得了快速发展,能够做到风险可控,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对移动支付采取“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标准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2年至今,围绕移动支付、非银行支付,我国制定发布了约50项金融标准,涵盖标识编码、安全规范、接口要求、受理终端、支付应用、联网联合、检测规范等各个环节。同时,采用“金融标准+检测认证”方式,规范事前准入、事中监管,推动清算机构、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芯片厂商、终端厂商、商户等整个产业链实施相关标准,构建良好生态,保障移动支付的健康快速发展。
标准发挥风险管理作用方面,李伟表示,银行营业网点服务规范、不宜流通人民币规范、人民币现金机具鉴别能力技术规范、金融消费者投诉分类及编码规范、金融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规范等金融国际标准、行业标准,在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保障人民财产安全、确保金融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网络商务交易类应用的增长,针对网银系统的趋利性犯罪高发,网银的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中国人民银行组织银行卡检测中心及各商业银行于2009年开始编写《网上银行系统信息安全通用规范》 ,2012年发布正式发布版,针对性地解决网银系统漏洞隐患,全面预防网银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系统性地提高了网银系统安全水平,增强了网银系统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从银行网点汇款到手机转账,客户体验提升的背后都是安全在支撑。”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北京研发支持部副总经理曾凯说。在《网上银行系统信息安全通用规范》的指导下,工商银行建立健全了网上银行相关产品的前、中、后台支持保障体系和基于业务场景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客户服务体系。反欺诈系统自2015年10月投产以来,每日处理千万级交易量,已累计拦截11.50万笔欺诈交易,挽回客户资金损失3.21亿元。
对于金融标准化开展二十多年以来还存在的不足,李伟坦言,金融标准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具体表现为国标、行标多,团标、企标少,技术标准多、产品标准少。标准质量不高,标准落地不够,实施效果有待进一步发挥,国际化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李伟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动金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协调发展,推进保障人民财产安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建设。目前在金融领域还没有提出强制性国家标准,根据标准化法,涉及生命和重大财产安全的应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金标委正在积极推动在人民币机具领域实现金融强制性国家标准零的突破。同时,加快制定金融科技、监管科技和金融产品标准,建立金融业综合统计、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标准体系。通过“金融风险防控关键技术标准”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推动相关标准建设。
李伟强调,金融创新高质量、金融市场扩大开放、金融风险防控都需要金融标准进一步发挥作用。“金融标准和金融创新不是‘敌人’,而是‘朋友’,也可以说是‘良师益友’。金融标准是平衡金融创新和金融风控的有效手段,是推广创新的桥梁和促进创新的保障。”
由于金融服务产品以往局限在一个机构内部完成设计、生产和销售,没有社会化生产的背景,因而金融服务标准化理念和意识存在不足。随着金融的发展,尤其是金融科技的兴起,金融服务产品突破单一机构局限,设计、生产和销售可由不同机构分担,要穿透不同环节识别金融服务产品属性,迫切需要标准化手段。李伟表示,在这方面,金标委正在研制金融产品标准体系,希望通过标准手段,规范金融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的全链条。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