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李国辉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19日
信息不对称一直是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信息不对称程度直接决定着信用风险高低。一位商业银行管理信息部门负责人回忆说,1996年,人民银行曾决定在商业银行实行主办银行制度,借款企业的主办银行要掌握该企业所有的借款信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一直到2006年全国集中统一的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投产,第一次从根本上解决了金融机构无法收集使用客户信贷信息的难题。”
经过十多年发展,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成为世界上收录人数最多、数据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数据库。截至2018年8月末,数据库累计收录信贷信息33亿多条、公共信息65亿多条,为2542万户企业和其他组织、9.7亿自然人建立统一的信用档案;接入各类法人放贷机构3900多家,日均查询企业信用报告29万余次、个人信用报告477万余次。
征信信息应用花样多
“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建立了征信制度,但我国的信用信息数据库信息覆盖范围最广、信息量最大,且可以比较准确地从中判断出一个个人、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的负债水平。像在美国,征信平台、数据库有多个,但没有一个做到全覆盖,因此无法判断总负债水平。”监管人士告诉记者。
前述商业银行人士表示,目前征信信息已经应用到贷款的全流程中。除了信贷业务,征信信息的应用领域也在扩展。“例如对于私人银行客户,通过查询其征信信息可以知道他的钱是不是负债,也可以对金融市场同业业务的交易对手进行资格审查。另外,征信信息与金融科技、大数据结合起来,可以汇集客户的交易行为、履约情况等,对客户进行画像,方便精准营销、风险预警等。”
可见,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促进信贷市场健康发展、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普惠、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征信业发展面临新机遇
在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方面,人民银行指导组建并审慎审批了首家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百行征信有限公司。截至目前,百行征信已与241家机构签署信用信息共享合作协议,涵盖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P2P)、网络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民营银行、助贷机构、金融科技公司等,并于10月12日与部分机构开始系统接入测试工作。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认真准备,百行征信预计今年年底可向市场提供个人征信服务。
可以说,百行征信诞生于征信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下。近年,异军突起的互联网金融拓展了交易的可能性边界,服务了大量传统金融难以覆盖的“长尾”客户群。在互联网金融活动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加剧,风险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复杂,如欺诈、恶意违约、价格歧视和不公正待遇等,对征信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可以说,征信是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
监管人士同时表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经济主体生产经营和社会交往与互联网趋于紧密结合,产生、沉淀了大量与企业和消费者信用相关的数据。另外,以机器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征信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不仅可以汇总和分析各种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还可以设计多种预测模型,如身份验证模型、还款意愿模型等,用以预测信息主体的履约意愿和履约能力。因此,征信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将不断推动征信业在组织结构、产品和流程、服务能力和客户体验等方面深刻变革、不断提升。
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
“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推进互联网信用体系建设。”上述人士表示,建设互联网信用体系、优化网上信用环境的主要逻辑路径是各个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则是互联网信用体系中各主体信息共享联接的主要路线。
据悉,我国将从三个层面统一规划和推动全覆盖征信体系建设:一是银证保等传统金融领域的信用信息,由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建设和运维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实现覆盖。二是银证保等传统金融机构之外,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的征信服务,需要市场化征信机构实现覆盖。批准设立市场化的百行征信有限公司,就是在实践层面迈出的重要一步。人民银行将引导百行征信等市场化征信机构规范发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专业化的优势,快速覆盖征信空白领域。三是行政司法机关所掌握的企业和个人在履行法定义务过程中形成的负面信息,由征信机构通过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等实现覆盖。
征信业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恶意竞争、倒卖征信数据等市场乱象依然存在,征信信息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下一步,人民银行要正本清源,开正门、堵邪门,抓好分类管控。对于依法取得征信资质的征信市场活动,要坚持高标准、严监管,切实创造信息安全的良好环境;对于没有依法取得征信资质的市场活动,包括打着征信旗号的大数据风控公司,要依法严格管制;对于违法倒卖征信信息的机构和个人,要动用行政力量、司法力量,依法坚决进行打击。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