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08日
正是因为有了很大的生存概率,也难怪总是有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了。
木木
中国话耐琢磨,随便划拉一句出来,都能唠叨上半天,比如这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老话。
按传统用法理解,这句老话,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用来夸赞“偏向虎山而去者”的英雄气概的。也是,向“虎”而去,无视困难与险阻、危险与死亡,无论如何,都足配得上“勇敢”、“英雄”之类的赞誉了。当然,在不太多数的情况下,这句话也可以表示相反的意思,即批评这位“进山者”精神偏执、行为鲁莽,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
两种情况下都能用,这就比较有意思。要准确区分人家是褒还是贬,恐怕非得结合上下文、前后语不行;这样一结合,理解起人家的意思来,一般才不会出问题、闹笑话,在此基础上,这句老话除了陈述之外,就又有了强调的功效,说话者的感情倾向就一目了然,被说者和听话者的感受,肯定就能随之有所波动,无论是喜欢、高兴,还是厌恶、沮丧,反应多多少少都会有所强化。
这当然是按字面意思的常规用法,如果再无拘无束地瞎琢磨琢磨,这句老话,可能就更有意思。
比如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个人要干嘛去?按正常的逻辑理解,肯定不应该是专门跑去打老虎的猎户。如果是“职业武松”的话,本来就应寻虎上山,哪里还用得着“偏”?直接说“知道山有虎,心中乐开花”就行了,别人一读,马上就知道这是奔着老虎去找茬儿的,与他无涉,绝不会出歧义。
现在,偏偏用了一个“偏”字,这个人的身份就有了诸多不确定性。
或许是游客吧。但凡有老虎出没的地方,多是险峻无人、天然纯粹之地,景色一流棒,这就特别吸引一类人,为了能亲眼目睹这人世间的奇绝景色,别说有老虎,即使有牛魔王,也必定是非去不可的。这种人进山,跟老虎没什么关系,不是为看老虎去的,没老虎当然更好,有老虎也无碍,为了心中的美景,什么风险都值得冒一冒。这种游客,绝对是那种比较另类的一拨人。
或许就是别无他途的赶路者吧,过客。要达到目的地,就这一条路,也只有硬着头皮“偏”上一趟了。当年来往景阳冈的人,大约就属于这种情况。也是,家、或者梦想之地就在山那边儿,不“偏”怎么行呢?对这类人而言,“偏向虎山行”,跟“勇敢”之类的美德不沾边儿,实在是没其他办法之举。
或许,就是跟别人、跟自己较劲的好事者吧。你们不是都说有老虎吗?你们不是都怕老虎吗?老子就“偏”不信这个邪,非去闯一闯不可。这绝对属于偏执型人格,多数情况下,都是别人越劝越来劲,不把你们都否定了,心里就绝痛快不了。这种人“偏向虎山行”,跟猎户的目的全在老虎身上不同,他的目的全在对他人的否定上,至于往哪里行,不过手段罢了。
随便举出这么几类人,纯粹为了说明“偏向虎山行”的行为模式实在复杂,不宜简单理了。至于这几类人的结局,倒用不着为他们担更多的心。其一,野兽——即使凶猛如老虎者,不是饿到没了办法,一般都会躲人躲得远远的,这也是没办法,被人穷追猛打了成千上万年,怕人就怕到了基因里,基因的力量很强大,是轻易违抗不得的。其二,能吃人的猛兽,如老虎者,处于食物链顶端,针尖儿大的规模,陷在深山中,也很难跟人碰个面对面。其三,即使真的偶遇在山径间,“偏”跑进山里的人,没做充足的物质准备,起码都有精神准备,别管是上树也好,奋力一搏也罢,生存下来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正是因为有了很大的生存概率,也难怪总是有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了。当然,其他的解读还多得很,全看你想干什么了。比如,这个人是怎么知道“山中有老虎”的?是听到虎啸了,还是发现虎迹了?山中的老虎,是老老虎还是小老虎?公老虎还是母老虎?活老虎还是死老虎?这么一问,又会连带引出诸多问题,让人琢磨起来,倒平添了许多乐趣。
不过,以此为乐趣者,一般都不太招人喜欢,这是所有“复杂者”的通病。为了免于不被人喜欢的局面,有的时候,还是少做这种“思维游戏”的好,老话怎么说,就怎么说吧,反正别管怎么说,总有说得通的地方。爱较真,好像总显得有点儿不太好。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