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南都谈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家是中国的一笔财富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30日

    □南都评论记者张天潘
 
  9月2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忠旺集团考察时强调,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始终关心支持爱护民营企业。我们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现在的很多改革举措都是围绕怎么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对这一点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增强信心。我们要为民营企业营造好的法治环境,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有益于、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民营企业也要进一步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抓住主业,心无旁骛,力争做出更多的一流产品,发展一流的产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近段时间以来,有关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方面的讨论和争议很多,也引起了各种解读,甚至产生了一些对于民营企业不利的声音,给社会和人心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有助于清除一些干扰和杂音,给了民营企业莫大的鼓舞。
 
  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稳定增长、增加就业、推动创新、出口创汇、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最早就是从民营企业开始的。
 
  民营经济的四个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40年中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正如全国政协副主席、武汉大学教授辜胜阻等总结,中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论上的“有益补充”与实践中的初步发展(1978-1992)。从1978年邓小平提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到党的十二大提出“鼓励和支持劳动者个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再到党的十三大提出“私营经济也是公有制经济必要和有益的补充”,标志着我们党开始认识到市场因素对调节经济利益进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政府对民营经济发展采取了稳妥的、有限度的政策支持。这一时期,“草根创业”开始兴起,柳传志、鲁冠球、年广久等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群体正式诞生。全国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从1978年的14万人快速增加到1992年的2467.7万人,私营企业第一次被纳入官方统计数据,达到13.9万户。
 
  第二阶段,理论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实践中的快速发展(1992-2002)。这一阶段,国家更加重视保障、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三个有利于”,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第一次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台了《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等一系列制度,为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全国掀起了一场以体制内人群下海经商为特征的创业浪潮。民营经济表现抢眼,现代企业制度开始真正建立起来,这一时期,全国个体工商户增长了54%,从业人员增长了92%;私营企业达到243.5万户,增长了16.5倍,税收贡献976亿元,增长了243倍。
 
  第三阶段,理论上的“毫不动摇”与实践中的跨越式发展(2002-2012)。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非公经济36条”、《企业所得税法》、《物权法》等政策法规密集出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日益完善。这一阶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互联网创业浪潮的兴起等也都为民营经济提供了更多机遇。全国个体工商户首次突破4000万户,10年间私营企业增长了3 .46倍,从业人员增长了1.03倍,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双双超过60%。
 
  第四阶段,理论上的“三个平等”与实践中的转型发展(2012年以来)。从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再到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民建工商联委员联组会上,强调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重申非公有制经济“三个没有变”,进一步坚定了民营企业转型发展的信心。“鼓励社会投资39条”“促进民间投资26条”等政策的出台,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了更加公平、开放、宽松的环境。
 
  民营企业家是中国的一笔财富
 
  “企业家精神”是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梯龙于1775年首次提出的,他把企业家定义为承担经营风险的人。而有关企业家精神的一个经典定义是1934年由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创新经济学之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的:指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或是以别人没用过的方式做事的组合。具体说来,新的组合包括:开发新的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寻求新的供给来源;实现新的组织形式。企业家精神就是一种不断创新的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可以说企业家精神是由企业最高层倡导的,具有动态性、创新性、前瞻性的企业战略层面的特质,是将企业家人格特质物化为企业行为的现实反映。
 
  企业家对于创新有着天然的热爱,因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自己的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熊彼特笔下的企业家是这样一种人:他们不断地寻找新的财富机遇,无所畏惧地向着“无人区”奋力挺进,他们敢试天下所不敢,面对新的事物,总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工作是“创造性的破坏”。在没有创新的情况下,经济只能处于一种“循环流转”的均衡状态中,经济增长便只有数量的变化而无法产生质的飞跃。率先创新的企业家,通常有能力“创造性地破坏”经济循环的惯行轨道,推动经济结构从内部进行革命性的创新,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而不只是增长。
 
  当然,激情与创造创新的背后,还有更多为人所不知的艰辛和焦虑,每一个企业家创业背后,都是九死一生的体验。企业家的这种危机感也是骨子里的,比尔·盖茨的一句名言是:“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奔驰公司董事长埃沙德·路透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巨大的恐龙照片,照片下面写着这样一句警语:“在地球上消失了的是那些缺乏危机感、且不会适应变化的庞然大物。”任正非也曾发表《华为的冬天》:“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存活得久一些。”
 
  当然,这种焦虑感和危机感,也是驱动企业家不断创新的动力之一,共同构成了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但正如熊彼特观点所论,企业家不应当是创新风险的承担者。也就是说,不能把所有的风险和痛苦都让企业家群体承担,这就需要有一个好的商业和市场环境。十九大报告也强调,“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那么,究竟应该如何为民营经济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如何提升企业家的信心?
 
  如何为民营经济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从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出发,企业家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一是市场准入存在壁垒。一方面是民营企业投资领域越来越多元化,另一方面是投资障碍仍然繁多,一些民营企业面临“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的阻碍,甚至有的民间资本根本不知道“门”在哪里,“想投却无处投”。
 
  二是一些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转型的“火山”。部分作为创新主体的民营企业,面临创新能力不足而“不会创新”“不能创新”,创新人才匮乏而“无法创新”“不敢创新”的困境,陷入低端竞争陷阱。
 
  三是融资难、融资贵成为民营企业最普遍、最突出的问题。一方面是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信贷资源流向实体企业受阻,另一方面是劳动力、资金、资源、土地等要素价格不断上涨,高成本进一步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
 
  从总体上看,我国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在不断完善,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政府信用缺失、政策执行落实不到位、“官商勾结”、“为官不为”等问题,一些企业家缺乏安全感和方向感。
 
  除此之外,民营企业尤其是广大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还面临着很多现实的压力。比如,现在厂房租金越来越高,这一块是硬成本,很多搞实体经济的小企业和小老板负担很重。还有就是人工成本的提高。再加上对外贸易环境恶化,对于依然依赖加工、代工、出口的企业来说,内忧外困双重压力,处境十分艰难。希望决策部门在政策、金融以及税负等方面,能够给中小和小微企业减轻负担,让它们轻装上阵去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中国经济的整体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为民营企业营造好的法治环境,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这个“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的营造和优化,具体措施上,正如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阐述的,政府也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思想上体制上加快铲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障碍。尽快清理修改有违公平原则的法律法规条款,使民营企业家的人心凝聚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上来。同时着力解决对民营企业政策性歧视的问题,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公开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分享:

来源:南方都市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