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綦宇 北京报道
对于中国的天然气行业来说,去年需求的爆发式的增长,给所有人都敲响了警钟:我们的基础设施,落后于消费的增速,而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保持这样的状况。
从LNG接收站看,从北向南共19座目前已经建成投产的LNG接收站,总接收能力6160万吨/年,即便算上计划投产的两座接收站,也才6390万吨/年。储气能力方面,总储气能力不足年消费量的6%,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
管道方面,目前中国天然气管网里程7.72万公里(截至2017年底),仅仅是美国(约42万公里)的六分之一多一点,尽管平均管径和压力都要高,但管道建设严重落后是不争的事实。
而天然气消费量在经历去年的爆发后,高速增长态势一直延续到了今年。今年1-7月,天然气表观消费量157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7.8%。但受制于国内天然气资源禀赋本来就较薄弱,同期产量增速只有5.5%。
这就意味着,从供应角度来看,想要满足日益增加的天然气需求,进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年前7个月,天然气进口量68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8.5%,在近两年长输跨境进口管道基本饱和的情况下,LNG已经成为了最快的增长点。
“LNG是中国天然气的一个重要的补充。”此前,一位央企的LNG业务高层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面对这两年的供气紧张,指望短期建成大规模储气库或者进口长输管道并不现实,如何利用好中国现有的存量资产,成为解决冬季高峰用气紧张的重要突破口。
同时,互联互通给整个中国天然气市场带来的改变,很有可能超越所有分析师和专家的预料。
尽管中国的管道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但是冬季并非所有的管道和接收设施都达到了最大运力,受制于运输系统的隔阂,冬季供应的提升空间仍然很大。
也是因此,在互联互通实现之后,无论是对资源供应的任何一方,都相当于扩大了自己的市场,在原本竞争激烈的地方开辟出一片空白地带。
对于需求方来说,互联互通的意义或许更为重大。在记者此前的走访中,很多企业在表示对煤改气的顾虑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否保证天然气的全年稳定供应,互联互通带来的供给增加,将大大降低相关企业的顾虑。
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的天然气市场,很有可能因为近两年的互联互通工程的实现,变得更为广阔和稳定。更多的工业用户意味着更高的消费量和更小的季节波动,同时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变化:更低的污染和碳排放。
于是,从去年底开始的中海油中石油管道互联互通,到今年广西的中石化中石油管道互联互通,无一不在国家发改委和地方政府的督办之下,成为解决冬季供气紧张的重要手段。
通过政策命令高效联通的管网或许可以解决一时的供气紧张,但要想真正实现全国“一张网”,还需要探索出一条实际可行,被天然气市场供应、运输各方所接受的商业模式。
北京世创油气咨询公司董事长杨建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一个大概率可行的方式,是油气公司之间的资源置换。“南方气和北方气之间形成互换,是一个比较现实的方式。”他说。
具体而言,东南沿海的中海油、中石化的接收站,通过联通的管网,将进口的LNG通过中石油的管网销售到东南地区,而中石油本该供给到这些地区的天然气,就可以通过管网输送到北方的环渤海地区。
这样做,既可以实现不同来源的天然气,以比较合理的价格实现就近消纳,又可以保证冬季气量销售相对较少的南方LNG接收站扩大市场,参与到全国天然气保供的大盘中,对央企尤其是中石化和中海油来说,无论是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还是市场扩展的角度,都是非常有利的。
而这一模式的实现难点,并不在于此前市场所预计的来自于物理方面,而在于不同地区调配之后,如何确定双方天然气的交换价格。
“相比较而言,肯定是东南地区的天然气价格更贵。”杨建红表示。而石油央企之间,尤其是中石油和中海油(最完备的管道和最多的LNG接收站)之间,要形成一个可以被双方接受的商业模式。
而这个商业模式的核心,或许在于价格的折算。是双方商定一个标杆价格,互相进行加权,还是以一个固定的价格模式进行交易,目前尚未有任何公开信息,在各个公开场合,参与互联互通的各方对于价格问题还是讳莫如深。
“毕竟,谁也不会主动说放弃南方市场。”杨建红说,“如果中石油把冬季高峰时期南方的气调到北方卖,肯定会亏一部分钱的。尤其是中石油和中海油,要商量出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结果。”
作为国家重点推进的工程项目,也是能够对今年冬季供应起到重大帮助作用的项目,管道的互联互通是确定且必须会在今年冬天见到实质性效果的。
留给各大石油公司谈判价格的时间,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