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深度视野 >> 正文内容

央行金融时报:财政金融政策如何协同发力?

来源:金融时报(北京)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26日

    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更好发挥财政金融政策作用,支持扩内需调结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风险加大的背景下,财政金融政策更需要协同发力。

    首先是向何处发力

    会议提出,要加快今年1.3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财政部数据显示,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4109亿元。其中,一般债券10436亿元,专项债券3673亿元;按用途划分,新增债券3329亿元,置换债券或再融资债券10780亿元。此前,在地方债严查、PPP项目规范整改的背景中,今年1至6月,全口径基建增速只有3.3%,市场曾担忧基建支撑力度大幅下滑。而本次会议释放出明确的稳基建信号,这意味着下半年将通过专项债为基建发力筹措“弹药”,为稳增长提供支持。

    小微企业的融资与发展一直是政策关注的重点。本次会议更是明确结合财税和金融手段,双管齐下支持小微融资。根据会议要求,要通过实施台账管理等,建立责任制,引导金融机构将降准资金用于支持小微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等;鼓励商业银行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券,豁免发行人连续盈利要求。同时,加快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出资到位,努力实现每年新增支持15万家(次)小微企业和1400亿元贷款目标,对拓展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规模、降低费用取得明显成效的地方给予奖补。

    毫无疑问,过去几十年来,我国取得的一系列进步都离不开技术的升级与优化。即使在世界工厂阶段,“规模至上”的比较优势让部分企业忽略了底层技术的积累,但随着我国近年来结构优化、要素升级、技术创新的意识更加明确,创新与研发已经成为不少企业或机构立足的根本。特别是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我国企业可以说并未落后,有颇多全球范围内的首创案例。本次会议也强调,要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由科技型中小企业扩大至所有企业,初步测算全年可减税650亿元。对已确定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增值税留抵退税返还的1130亿元在9月底前要基本完成。这是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对新技术、新模式实实在在的激励。

    其次是如何发力

    实际上,不管是财政还是金融手段,“花钱多”或“资金多”均不是目的,“花好钱”才是目的。而“花好钱”,讲求的不是规模,而是在必要投入之后的产出效率。

    从本次会议也能看出,政策的导向十分明确,稳基建、扶小微、促技术升级的脉络与此前政策的逻辑保持一致。不过,辨明方向后,还要讲求方法。有了资金,下一步当是如何疏通渠道,让资金和资源流向效率最高的地方。

    回顾今年以来的政策不难发现,在3次定向降准、MLF担保品扩容、MLF超额续做下,流动性不算紧张;同时,最新出炉的资管新规执行细则也给市场留下了调整空间。但是,金融机构不能将这种紧张情绪“减压”误解为“放水”,而应当以此为调整期,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基础上,进一步疏通资金的传导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与货币政策形成共振的是,财政对小微、高技术产业等支持力度也一直有增无减。就在7月13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两个文件,分别明确进一步扩大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范围、延长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亏损结转年限,支持小型微利企业发展,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除了税收的减免、融资担保基金的支持,财政的支持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方法。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政府预算研究中心主任王雍君曾表示,中国经济的软肋不在于宏观(总量或规模)。在当前和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规模因素的重要性远低于生产率。对财政政策而言,如果能把补贴从“补中间”(生产与销售)转为“补两头”(研发与消费),将财政扶持模式从“给钱”(补贴)转换为“给订单”模式,把繁复的行政审批制补贴转向自动适用(无需审批、减少寻租)的模式,那么,积极财政的效果也将更加明显。而从本次会议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扩围及本届政府一直推崇的简政放权等系列举措,不难看出,积极财政政策不仅追求规模,也在追求政策效率。

    毫无疑问,此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松紧适度的稳健货币政策所努力的方向。期待在财政金融政策协同发力下,让资金“弹药”射中最迫切、最高效的“靶心”,使实体经济获得高质量发展。

分享:

来源:金融时报(北京)

责任编辑:郭豫亮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