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证券报 吴瞬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06日
“新百亿”屡现
不同于之前牛市中出现的百亿元级私募,在这几年市场环境不佳的背景下,同样有私募向百亿元级私募名单进发。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仅在2017年就有源乐晟等11家私募新晋百亿元级私募名单,业绩是其规模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
源乐晟方面指出,成立10年,源乐晟在不同特征的市场中通过调仓、精选个股、严格止损跨越牛熊,表现出中低风险、高收益的业绩特征。“战略性机会一定来自对最本质的基本面(大趋势和大格局)的理解。2017年我们取得收益的主要原因是把握住了对经济和盈利周期的机会,同时对各产业景气度和产业格局(龙头集中趋势)做出前瞻性判断。”
一季度新晋百亿元级私募明达资产董事长刘明达早在2014年指出,之后两三年的A股市场,绩优蓝筹股会变成稀缺品,蓝筹股将普遍出现估值溢价。2016年底刘明达进一步提出“寡头时代”的观点,即供给侧改革、环保监察标准和执行力提升等政策的累积和叠加,有利于“寡头”型企业通过市场竞争获得行业绝对领先的市场份额及利润份额,这些公司成为明达资产的主要配置品种,明达资产也因此在2017年为投资人取得优异的投资回报。
与明达资产和源乐晟类似,近两年在弱市情况下取得不错业绩回报的公司都在规模上持续增长,而业绩较差私募的规模只能持续萎缩。同时,从这两年的私募行业发展来看,“二八分化”趋势持续,投资业绩好、市场影响力大的知名私募受资金追捧,呈现资金集中效应,这也是一些新晋百亿元级私募的特征。钟恒表示,他们在研究私募或者公募的时候更多关注的是在震荡市和熊市里的alpha和风险控制能力。
事实上,除自身投研能力外,极端行情是考验百亿元级私募风控能力的“试金石”,此时能否有效控制回撤直接决定私募能否长期存活。如果回撤失控,即使没有触及清盘线,也有可能因回撤幅度过大引发投资者赎回踩踏,而这也是部分大型私募最终从百亿元级私募名单中“消失”的原因。
比拼耐力
对于近3年来百亿元级私募名单的变化,尤其是持续保持规模在百亿元级以上的星石投资、景林资产等12家私募,其稳定的投资业绩以及风格都颇引人关注,他们堪称私募界的“耐力型选手”。
那么规模不断扩大的“耐力型”私募到底具备了哪些特质?一些成立期限超10年的私募机构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随着A股市场逐步成熟、制度不断完善,投资者结构持续优化,创造超额回报越来越难,获得稳定的业绩回报需要团队合力、与时俱进的投资方法和严格的风控体系。
在如何保持稳定的投资能力上,星石投资首席执行官杨玲表示,“我们的投研团队采用‘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行业基金经理——基金经理(板块类别)——基金经理(全行业)’的阶梯式机制。在成为全行业基金经理前,个人要长期对特定行业板块进行跟踪。这种机制下,个人可经历完整的牛熊历练,而团队可实现全行业覆盖。”
钟恒表示,成为“耐力型”百亿元级私募,一是要具备成熟、稳定的投资理念和策略;二是必须有独立思考能力,不易受外界干扰;三是想与做保持一致,即言行一致;四是有强大的投研体系;五是有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这一点在资金量越来越大的过程中变得更为重要。
“私募需要舍得投入成本进行合规建设,方能成为大浪淘沙中的幸存者。目前的百亿元级私募无一不注重合规。不合规的私募即使做大,迟早也会被清理出历史舞台,这在过去两年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已有例可循。”杨玲说。
根据目前的行业生态,私募“强者愈强”的态势继续上演。一方面,大型私募有管理大资金的能力,大型配置型资金要找大型资金管理人,这类资金来自银行、企业、家族;另一方面,大型私募一般伴随着明星基金经理效应,销售机构募资难度较小,如之前某大券商推出的明星私募FOF基金,便是利用明星基金经理的卖点吸引了大量资金申购。
据中国证券报了解,目前已出现管理规模超千亿元级私募,迅速增加的规模迫使一些巨型私募不得不控制销售节奏和规模。“我们现在管理的钱足够多,基金经理并没有太大意愿继续做大规模。”一位来自巨型私募的人士表示,他们已不再接受申购。
名单大变脸
“这两年市场变化太快,2017年的蓝筹市我们没有及时转换过来,2018年整个私募行业绝大部分在亏钱,出现客户赎回、管理规模下降再正常不过。”某大型私募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他们公司在2017年退出了百亿元级私募名单。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在2015年以来的历次市场调整与风格切换之中,不少百亿元级大型私募由于难以适应短期内的巨大变化,业绩出现持续性亏损。对于私募而言,业绩代表一切。据格上研究中心统计,截至一季度,管理规模超过百亿元级的证券类私募管理人共31家,相比2015年的28家,绝对数量仅增3家。但3年间百亿元级私募名单大幅变动,与2015年相比,目前仅有12家管理规模依旧在百亿元以上。出局者大致分为三类:既有选择“私转公”的,也有因违规被罚的,更多还是因业绩表现不佳导致规模大幅缩水。与此同时,有19家机构在市场考验下脱颖而出,迈入百亿元级私募行列,述说着私募行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法则。
在不断变迁的市场中,通常每家规模达到百亿元级的私募都不简单,基本形成了完备的团队和成熟的投资理念。但在近3年波动较为明显的市场中,半数以上私募从名单中出局,为何它们如此“脆弱”?
“规模与成熟的投资理念和策略没有绝对正相关关系。牛市中很多百亿元私募是资金‘催熟’的,不能线性地认为他们的投资能力有多高。很多人认同一句话:牛市里大家都是‘股神’,熊市来了才知道谁在‘裸泳’。”钜阵资本投资副总监钟恒说。
在钟恒看来,市场缺乏对私募的甄别能力是一些百亿元级私募出局的重要原因。“私募与公募不同,最主要差异在于透明度。普通投资者可以从基金业协会、基金公司网站了解基金的具体情况。但私募的很多信息无法及时、充分地获知,即便有机会与基金经理面对面交流,也不知道他们具体的操作和持有标的情况。在2015年大量资金涌入的环境下,投资者的选基标准多数是谁的净值涨得快,资金就涌向谁。这导致2015年大调整后,业绩不好私募遭遇赎回,业绩坚挺或者净值修复较好的私募受资金追捧。因此,百亿元级私募名单变化显著是必然的。”
自2015年上证综指5178点以来,A股市场起起落落,数场大戏接连上演,而与之同成长的证券类私募亦风起云涌。2015年百亿元级证券类私募有28家,今年一季度为31家,虽然数字变化不大,但是名单变脸率高达57%,3年间16位玩家在名单中“消失”,而一些执着于投研的私募成为新晋成员,这些无不说明私募行业的激烈竞争与残酷。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