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03日
央行二季度例会抠字眼: 流动性“合理充裕” 货币政策稳健中性下的边际宽松
本报记者 张奇 北京报道
近日,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例会中关于流动性的表述为“合理充裕”,此前是“合理稳定”。这一变化备受关注,也被认为是货币政策边际宽松的信号。
“今年以来,社融增量降幅比较明显且M1、M2增速也处于低位。在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内部金融风险时有发生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取向自然备受关注。”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称。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称,流动性释放对金融资产价格、经济增长会有一些正面维持作用。“说白了之所以备受关注,可能是大家希望放点水。”
多位分析人士认为,“合理充裕”应理解为货币政策边际宽松,总基调仍是稳健。央行操作而言,货币政策是结构性宽松,定向支持小微、债转股。不过由于货币政策原则上是总量政策,也有分析认为,财政政策应该更加积极。
“一旦银行体系出现惜贷行为,那么再松的货币政策可能都无补于事。而不得不指望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来调动经济。”中金公司分析员陈健恒称。
“合理稳定”到“合理充裕”
6月27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8年第二季度(总第81次)例会召开。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紧适度,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对比此前的2017年第四季度例会通稿,表述不同之处较多,就最常被市场关注的点而言,一是货币供给总闸门由“管住”调整为“管好”,二是流动性由“合理稳定”调整为“合理充裕”。
需要说明,本次例会对流动性“合理充裕”的表述已是第三次。6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便提出“合理充裕”,此后央行发布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8)》又提及这一表述。
邵宇认为,表述变化取决于当时市场上流动性紧张或松弛程度,“合理适度”更多意义上是补水。因为货币政策松紧取决于M2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的比较,现在M2明显低于名义GDP增速,判断是略紧,所以适当放松一点是比较合适的。这是对现有紧张情况的补充,不是宽松,而且大幅度放水也不大可能。
兴业研究宏观分析师郭于玮称,无论是经济面的信号,还是政策面的表态都反映出货币市场利率已经步入缓慢下行的周期。
他认为,流动性稳中偏松的局面可能在第三季度延续。不过在喘息之余还需保留一份清醒。一方面,流动性缓和程度还取决于风险事件的进一步演化;另一方面,第三季度外汇占款增长可能出现放缓,市场将更为依赖央行主动操作的补给。
货币政策结构式宽松
货币政策抉择受多因素制约,包含经济增长、价格稳定、促进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目前来看,稳增长与去杠杆成为货币政策考量的关键因素。国际上,中美贸易摩擦可能导致出口增速放缓;国内,去杠杆下投资、消费下行压力较大。
在5月投资、消费数据出炉之时,中金公司研究部便指出,短期宏观政策亟需调整。“经济增速和通胀预期都在快速降温,预计货币和财政政策可能会有所调整,回归去年经济工作会议时政策‘稳健中性’的初衷。”
操作上,央行实施了结构性宽松政策,包括4月降准置换MLF并引导资金投入小微、6月定向降准支持债转股和小微以及将MLF 担保品扩容至AA+、AA级信用债等。应该说,这些操作也实践了“合理充裕”所暗含的边际偏松。
不过,货币政策的结构性宽松也引发担忧。
“货币政策毕竟是总量政策,在解决结构性矛盾上不具备天然优势,很可能会以流动性掩盖信用风险,以低利率掩盖低下的投资回报率,对既有的结构性问题未必真正有效,还可能火上添油。”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称,财政政策应在去杠杠中发挥更大作用。
他认为,财税体制缺陷是高杠杆风险的重要原因,并提出两项关键改革:一是房产税试点,二是考虑发行特别国债。陈健恒在研报中指出,如果没有中央政府杠杆的大幅提升来缓冲其他主体的去杠杆,那么最终来看,经济压力的释放就只能依赖于利率和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