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保险 >> 正文内容

惩治保险销售误导顽疾不能手软 险企银行应引以为戒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08日

    付秋实
 
  6月6日,银保监会披露了一起银行保险销售误导的典型案件。对于该案件,银保监会一并处罚了让消费者“存单变保单”的保险公司、银行和当事人、多级责任人,处罚金额共计116万元,并暂停银行、保险公司相关新业务一年。
 
  对于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监管机构一直未曾停歇,但如此次处罚一般严厉、且作为典型案曝光的并不多见。这向保险公司、银行、保险消费者传递出明确的信号:对于销售误导这一严重损害保险消费者权益的行为,银保监会将从严整治、从快处理、从重问责,适时曝光。
 
  “存单变保单”“100周岁才能拿回本金”“退保损失严重”……这些并不鲜见的销售误导行为,直接损害了保险消费者的权益,更一点点蚕食着保险业本应美好的形象。在保险合同中,保险公司都会写上这样一句话:“如果您故意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对于本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我们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并不退还保险费”。但在销售过程中,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夸大保险责任或收益,未如实说明保险期间、不按期交费后果、解约损失和满期给付年限等重要合同内容,以及虚假不实宣传等不如实告知现象屡见不鲜,且屡禁不止。
 
  显然,对于“如实告知”,少数保险公司有着自己的双重标准。从目前保险消费者对人身险公司的投诉四成皆因销售误导的实际结果来看,在消费者权益与业绩压力之间,少数保险公司很难取舍。因此,依靠保险公司自下而上、坚决杜绝行业久治难愈的顽疾,收效甚微。
 
  但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保险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信用是保险业的生命线,是保险公司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前提。随着我国保险市场不断成熟完善,未来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将从价格转向服务,只有诚信经营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对于保险公司自身而言,杜绝销售误导,避免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等,才能实现稳定健康发展。正因如此,银保监会近期频繁出手、力度强硬地惩治销售误导这一损害保险消费者的行为。
 
  除了严惩,银保监会于近日约谈了2017年度保险消费投诉处理考评排名靠后10家保险公司的“一把手”,要求相关保险公司高度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限时整改。另外,银保监会还向消费者发布风险提示,购买银保产品时谨防混淆产品类型、夸大产品收益、隐瞒产品情况等销售误导行为,从前端预防销售误导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银保监会此次处罚并披露的这起典型案件,是正式组建后首次对损害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典型问题和突出公司组织开展“精准打击行动”。从效果来看,充分体现了综合监管的优势,不放过违法违规空白地带、防止单方处罚“孤掌难鸣”,不仅仅震慑了违法违规的保险公司,也警示了银行。
 
  无论是保险公司还是相关银行都应以此为戒,切实承担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主体责任,树立依法合规经营理念,妥善处置化解投诉纠纷,强化销售行为管控,优化保险理赔服务,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分享:

来源: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