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银行 >> 正文内容

金融机构再融资图谱:前五月交行等5银行募集1485亿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06日

    金融机构再融资图谱: 前五月多渠道合计超2000亿 可转债成最优选择
 
  本报记者 庄可 深圳报道
 
  在监管层收紧的背景下,再融资规模今年进一步滑坡。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今年前五月增发规模较去年同期减少达46.5%。
 
  尽管大部分上市公司定增受限,但金融机构融资速度和规模依旧不减,前五个月已经完成增发实施的共有2家金融类上市企业,合计募资137亿元。
 
  此外,对于非上市金融企业而言,可转债和次级债品种上,新发行规模分别有130亿、1637亿。在其他融资工具比如短融,亦有金融机构的活跃身影。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前五月金融机构股债等多渠道的再融资计划合计超2000亿。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监管层对资本金的考核要求提升,金融机构多渠道密集补血仍是常态。
 
  可转债与次级债热闹
 
  5月30日农业银行公告千亿定增获证监会审核通过。此次规模将创下A股再融资的最高记录,在收紧的定增市场中无疑令人瞩目。
 
  事实上,今年前5个月中除了农行以外,其他金融机构亦积极推进定增计划。1月已有两家大型金融机构完成定增,爱建集团募资17亿,申万宏源募资120亿。
 
  数据显示,今年前五月另有5家上市金融机构已经发布定增预案。海通证券、华泰证券、广发证券分别计划募资200亿、255亿、150亿。银行方面,除农业银行外,宁波银行计划定增100亿。
 
  尽管每笔定增规模普遍较大,但可转债是金融机构表现更为活跃的领域。
 
  根据Wind统计,今年前5个月已有3家银行完成发行,常熟银行、江阴银行、无锡银行募资规模合计为80亿元;仅1家券商——长江证券发行50亿可转债。
 
  有更多的金融机构排队还在等待。平安银行、江苏银行、交通银行、吴江银行、中信银行五家银行拟募资合计达到1485亿元,远远超过券商;财通证券、国元证券、山西证券、国金证券、浙商证券五家券商拟募资合计仅231亿。
 
  深圳一名券商投行人士5日向记者表示,金融机构选择可转债或定增品种,主要依据市场环境和审核环境来决定。“目前二级市场环境波动很大,而券商板块近期表现一般,部分个股接近破净,现在市场环境不利于发定增。可转债的审核速度比较快,转股时机也会更为灵活。”
 
  对于非上市金融机构而言,债券市场则是重要的融资渠道。
 
  在次级债方面,证券公司参与度更多,但规模偏小。根据Wind统计,2018年前5个月中,银行、券商、保险等共发出57只次级债,规模合计1637亿元。其中有31只为上市券商的次级债,数量占比超过一半,平均规模19.69亿元。银行板块有22只,融资规模分化较大,比如农业银行发出的“18农业银行二级01”达到400亿元,总量上占比24%。
 
  此外,券商还在短融的领域上表现活跃。Wind数据显示,比如渤海证券前五个月已经发出五期,合计100亿元;中信证券与东北证券各发出4期,发行规模分别为65亿、130亿元。
 
  “补血”冲动背后
 
  根据上述金融机构募资方案来看,资金用途主要用于补充资本金;这与近年来监管环境的变化不无关系。
 
  具体而言,农业银行计划将定增募集资金全部用于补充本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多家非上市银行发行次级债旨在补充二级资本,提升资本充足率,增强营运实力,提高抗风险能力。
 
  银行密集再融资主要源于监管压力。据了解,《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广义信贷”测算的通知》、“中国版IFRS9”等均对银行资本充足率提出要求。
 
  5月4日银保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约束条款基本与银行的一级资本净额挂钩。东吴证券分析师表示,“总体来看,对中小行的影响较大。大行的一级资本净额相对充裕,中小行一级资本净额的绝对数额较低,且投资资产、同业资产投资规模较大,或有一定调整压力。”
 
  而在券商方面,广发证券、海通证券、华泰证券的定增募投项目均指向资本中介业务、固定收益投资规模、信息系统建设、子公司投入等。非上市券商发行债券主要用于补充净资本和营运资金。
 
  前述深圳投行人士谈道,目前的监管体系是以净资本为核心,资本规模决定证券公司业务发展规模、抗风险能力。
 
  “这几年无论上市还是再融资,券商募集资金主要补充净资本。”前述深圳一家私募基金的分析师表示,“虽然券商行业现在变得不景气,很多创新业务受到监管限制,但备足弹药、补齐业务短板很有必要,随时迎接下一个风口。在监管收紧的大环境下,未来券商是拼资本实力,大型券商会更有优势。”

分享: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