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日报 闫晶滢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06日
资管新规落地月余,银行理财“保本保息”的承诺余音尚在,却也最终悄然远去。在此背景下,结构性存款和大额存单成了银行热推的保本理财“替代品”。
事实上,有着“保本冲动”的并非只有经常去银行网点的大爷大妈,更有坐拥高额闲置资金的上市公司。仅就今年5月份而言,《证券日报》记者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不完全统计,至少已有260家上市公司购买了近500款结构性存款,合计金额为411.02亿元,结构性存款在众多理财产品中也已占据“半壁江山”。
结构性存款占据半壁江山
6月5日,上市公司安井食品发布委托理财公告称,公司拟以2000万元闲置募集资金购买保本型理财产品。此前,公司全资子公司泰州安井于今年4月28日购买交通银行的保证收益型产品“蕴通财富·日增利34天”,投资金额为3000万元,年化收益率为4.1%,于6月1日到期。同日,泰州安井在交通银行购买2000万元的期限结构型产品“蕴通财富结构性存款31天”,年化收益率为3.9%。
安井食品表示,公司在确保不影响募投项目建设和募集资金安全的前提下,使用部分暂时闲置募集资金投资于低风险的保本型理财产品,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获得一定的投资收益,符合公司和全体股东的利益。
从保本理财“无缝对接”至结构性存款,安井食品上述“理财历程”在上市公司中比比皆是。
仅就今年5月份而言,《证券日报》记者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不完全统计,至少已有260家上市公司购买了近500款结构性存款,合计金额为411.02亿元(以公布交易日期数据为准)。而从5月份全部上市公司理财数据来看,当月共有431家上市公司购买1062款理财产品,合计金额为763.25亿元。从数据上来看,“青睐”结构性存款的上市公司占比过半,结构性存款在众多理财产品中也已占据“半壁江山”。
反观去年同期数据,2017年5月份,共有421家上市公司购买1188款理财产品,合计金额为849.21亿元。其中,结构性存款产品仅有226款,购买金额合计为189.38亿元,占比不足1/4。
“结构性存款能更好的满足公司的需要,由于是公司资金,相关负责人对投资资金的安全性最为看重,一般不会将投资回报率放在首位。”某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称,由于结构性存款期限较短且收益较有优势,目前主要作为银行保本理财产品的代替品而存在。
《证券日报》记者致电数家上市公司询问其购买结构性存款情况,多位董秘办工作人员均证实其公司现存“保本”需求。“公司将资金安全放在第一位,购买适度保本短期理财,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某通信技术类上市公司董秘办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其公司财务部设置了专门人员对其购买的理财产品进行跟踪管理,且审计部门也会对理财产品的资金使用和保管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确保资金安全。而在产品选择方面,出于安全考虑,其更倾向于和此前长期合作的银行进行交易。
保本冲动难遏
事实上,上市公司对保本理财的“狂热”也可以理解。
根据证监会出台的《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其对上市公司闲置的募集资金投资产品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安全性高,满足保本要求,产品发行主体能够提供保本承诺;二是流动性好,不得影响募集资金投资计划正常进行。在此情况下,无论是过去的银行保本理财,还是现在的结构性存款,都具有绝对优势。
《证券日报》记者观察今年5月份上市公司购买结构性存款的信息,根据合同约定内容不同,结构性存款的产品性质大多被标注为“保本浮动收益型”或“保证收益型”。从资金来源方面,共有192家上市公司使用294.14亿元募集资金购买结构性存款,占比接近3/4。而从投资期限来看,在近500款产品中,有58款产品的投资期限在33天(约1个月)以内,339款产品投资期限在100天(约3个月)以内。可见,结构性存款兼具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特质,被上市公司所高度认可。
而从收益率情况来看,根据上市披露信息来看,目前其投资的结构性存款年化收益率与此前的银行保本理财区别不大。具体而言,投资期限在1个月左右的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大致在3.5%-4.5%之间;投资期限3个月的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大致在4%-5.3%之间。在资管新规落地、银行理财不再保本保息之后,结构性存款的年化收益率甚至可与银行非保本理财“一决高下”。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市公司公布的结构化存款收益率中,仍可发现“非此即彼”类型的预期收益率。从多家上市公司公布的预期收益率来看,“0.35%或4.5%”、“1.5%或4.2%”这样的结构比比皆是,不过由于相关交易合同并未披露,是否属于此前市场上热议的“假结构”高息揽储尚未可知。
此外,在记者采访中,曾有理财经理表示,该行针对公司/机构客户推出定制结构性理财产品,以满足其独特的理财需求。而从上市公司理财信息中,该理财经理的观点也能得到印证:在上月上市公司购买的约500款结构性存款产品中,冠名中含“对公”、“单位”、“机构”等的产品超过150款,占比约为三成。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