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拓路前行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08日
“这笔收入主要用于村里非兜底贫困户分红,一户能分250元,剩下的用于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日前,大余县新城镇分水坳村村级光伏电站新年第一笔电费收入3万余元进账后,村党支部书记罗福奎正高兴地准备下一步工作。分水坳村山多地少,资源贫乏,多年来想发展集体经济却没有找到一条适宜的路子。如今,在对口帮扶单位市委政法委的帮扶下,通过建设光伏电站,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稳步增收。
分水坳村的“光伏助增”,只是大余县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模式之一。2017年,该县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超过950万元。
激发活力 好政策带来新出路
回想起前几年村集体账面没什么钱,还有不少欠账的情景,大余县池江镇九水村党支部书记蓝应厚就一句话:“头疼!”
大余县有22个省级贫困村,集体经济底子薄,有些村还有欠账,发展陷入困境。
穷则思变。近两年来,大余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新路,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盘活各类资源,增加集体资产收益。该县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鼓励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乡村旅游、高效生态农业等示范项目;加强对闲置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鼓励村级组织牵头成立各种专业合作社、惠农服务公司、农村电商中心等。
好政策带来新出路,村级集体经济重现活力。2017年,九水村依托悠久制糖传统,盘活闲散土地,发展甘蔗种植和红糖加工产业。短短一年,九水村不仅村集体增加收入10万余元,还带动村民种植甘蔗60多亩,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同步增收。目前,大余县共有农村合作社216家、农村电商中心51家,带动村级集体经济拓路前行、加速发展。
同时,该县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融资支持,目前已发放“财政惠农信贷通”贷款4682万元,为有效激发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户家庭经济的活力提供了资金保障。
因地制宜 好模式带动新发展
按照“因村施策、一村一策”原则,大余县通过引导和鼓励流转土地、发展产业、盘活资源、合作服务、招商兴企、异地置业、发展光伏发电及乡村旅游等,致力探索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化、差异化增收之路,构建起产业带动型、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劳务服务型、自主经营型等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加速发展的增收模式,
南安镇新民村选择资产经营型模式,通过整合闲置店面、山塘等集体资产,公开竞标租赁,年租金收入达40余万元。同时,该村拿出部分租金用于发展肉鸭养殖加工,“钱生钱,钱滚钱”,每年又可为村集体增收6万余元。
新城镇水南村走产业带动之路,全村流转土地2500余亩,建立蔬菜基地,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蔬菜产业,2017年村集体收入达12万元。
浮江乡双田村立足山区生态优势,联合旅游公司开发旅游资源,唱“山歌”、走“水路”,年收入13万余元,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大余县各村按照县里的统筹规划,积极探索找准适合本村发展的路子,既做好“规定动作”,又做好“自选动作”,形成了你追我赶发展集体经济的热潮。
选贤任能 好干部带富新农村
大余县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先导,不断提高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该县结合村“两委”换届,注重从能人、科技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干部,同时坚持不懈抓好农村干部的培养教育,使村干部转变思想观念、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他们发展集体经济的信心和本领。
长期以来,黄龙镇大龙村依靠上级转移支付维持村级运转。前几年,村“两委”班子力邀党员致富带头人唐向阳回乡发展乡村旅游,重点打造丫山景区。村里通过以集体山场入股景区、兴办农家乐、建停车场等方式发展集体经济,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2017年集体经济收入达35万元。
和大龙村一样,越来越多的“空壳村”找准切入口,强化农村基层发展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增强内生动力,逐步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集体的腰包鼓起了,村干部的腰杆挺直了,农民的眉头舒展了,各村又纷纷兴办民生工程,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村里有了稳定的收入,办实事、惠民生的条件随之改善,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更强了。”一个“空壳”摘帽村的党支部书记深有感触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