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州金融网 作者:人行赣州中心支行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11日
(本站讯)为配合和推进“机关效能年”活动开展,增强服务功能,强化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打造“一流、高效、文明”的效能型支库,今年1月,国库定南支库开始推行《国库定南支库服务管理提示制度》,至今取得了“三提一降一增强”的明显效果,得到了定南县委政府、财政、国税、地税和各国库经收处等部门的高度评价。
提升了国库政策、制度的执行效果
随着各项国库改革政策的快速出台,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政府预算收支分类改革、财税库行横向联网、国库业务数据集中等改革措施的陆续实施,各级政府、财税部门和银行部门迫切要求了解最新的国库管理政策、措施、制度、业务操作等。提示制度及时适应了这一要求,从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支持,极大地提升了国库政策制度的执行效果。如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全面落实金融促进经济发展政策的各项要求,实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经济发展目标,该支库及时把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国库部门贯彻落实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关要求的通知》要点及“国库直通车”的具体做法刊登,并积极主动与政府、财政等部门协调配合,打造涉农补贴资金全程封闭运行的“国库直通车 ”,调动了辖内金融机构将更多的资金投向“三农”。人行赣州中支建议当地政府按“政府鼓励、银行让利、农民得利”的原则,建立鼓励发放“三农”贷款激励机制。如定南县政府专门安排20万元专项资金建立奖励基金。对当年新增存款的75%以上用于发放“三农”贷款且贷款利率不上浮的涉农金融机构,按新增“三农”贷款月平均余额的2%给以奖励,这为涉农金融机构发放农业贷款吃了定心丸,有效克服了涉农金融机构惜贷三农”贷款思想,保障了春耕备耕信贷资金投放。补贴资金从国库账户“点对点”直接拨付到农民个人收款账户,54244户受益,农户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资金从原来的财政-国库-银行-乡镇-银行-农户,自从实现补贴资金从国库账户“点对点”后,变成财政-国库-银行- -农户,减少了两个环节,补贴资金从原来的5天到帐,缩短到2天到帐,受到了农民和基层政府部门的普遍赞誉。
提升了国库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该支库通过服务管理提示把国库部门在日常办理业务中发现的业务差错类型、原因、正确做法、注意事项等分期刊发,提示相关部门从关注细节入手,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有效避免了一些重复劳动和无效作业,大大减少了差错的发生,加快了预算资金收付、汇划的速度,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为地方财政资金运行和预算执行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据统计,制度推行以来,该支行的国库业务差错率由办法原来的万分之8.3下降到目前的万分之1.3,下降了84.3%。如原有经收单位经常把财政缴款书录成截留凭证,预算级次填写错误等,自从通过服务管理提示后至今只发生了1笔。
提升了国库部门的监管地位和服务境界
提示制度推行以来,该支行的国库业务得到了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经济金融运行分析会上必谈国库收支特点及要求。提示制度寓监管于服务中,取得了财税部门对国库监管与服务的支持,他们主动派业务骨干3人4次参加人行组织的对国库经收处的检查,极大地提高了国库地位和效率。通过服务管理提示经收处实现了税款收纳无差错,经收处也主动到国库进行对账和咨询业务处理。
众多单位争相索取《定南国库服务管理提示》。每月编发量由起初的县委政府、财政、国税、地税共5份到现在的县委政府、财政、国税、地税、各国库经收处和纳税单位共35份。
降低了国库业务风险
过去,财政、税务认为财政资金主要在金融系统内运转,资金风险问题归人行国库监管,与他们关系不大。提示制度通过国库政策、法规、制度及文件要点和案例说明,解决了由于财政资金征缴拨付环节过多、财政资金的运行涉及财政、税务、银行和国库等多个部门,客观上风险点较多的风险“误区”认识问题。相关部门转变了观念,从过去的应付检查到主动配合监管,积极消除隐患,极大地降低了国库业务风险。
增强了财税库行部门之间的合作联动力
提示制度通过对国库资金收支、库存情况的统计、分析、研究,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和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时指出县域经济中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加深了部门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增强了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为保持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如通过对国库资金收支、库存情况的统计、分析、研究,反映出定南的财政收入85.6%依靠钨砂、稀土、铁矿的税收,财政收入结构不尽合理,建议县委县政府要加大有色金属、涂料化工、五金塑胶、电子清洁技术四个重点产业小区建设,多渠道增加财政收入,受到县委县政府的重视。该县在巩固资源型有色金属深加工的基础上,大力引进涂料化工、五金塑胶、电子清洁等企业,如优利玛等26家非资源型企业,改善了财政增收的结构。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