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信丰县大桥镇因煤而兴,成为一个工业重镇,建有省属国企大桥发电厂、市属国企赣南大桥煤矿和乡镇企业大桥水泥厂,素有信丰“小香港”之称。
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
经济转型与煤炭资源枯竭,大桥镇的经济社会发展逐渐停滞、萧条,面临转型与发展的双重任务。近年来,该镇围绕脱贫攻坚、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的目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走出了一条矿区乡镇绿色转型、持续发展之路。
日前,记者走进该镇,探访了这个老工业重镇从“老灰穷”到“绿富美”的嬗变。
山水复绿抚“疮痍”
走进大桥镇中塅村,依然可以看到光秃秃的山顶、乌黑的煤渣,似乎在诉说这个工业重镇昔日的荣耀与辉煌。
中塅村曾是原赣南大桥煤矿开采区之一,也是大桥镇当时成为工业重镇的主要支点,开采范围约2.17平方公里。50余年的开采,造成这里大量土地和植被破坏,原本翠绿的山头,被堆积的煤渣替代。由于开采粗放,前几年,煤炭开采区大面积塌陷,形成一个个大坑,面积达54公顷。
“晴天,灰尘弥漫在空气中难以散去;雨天,裹挟着泥浆的污水四处横流,严重影响周边百姓的生活。”50多岁的村干部曹贤明回忆起以前村里的情况时说,中塅村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满目疮痍。
“煤炭大肆开采带来的环境问题愈发突出,采出来的煤矸石乱堆乱放,对生态造成严重破坏。因此,我们下定决心整治矿山生态问题。”大桥镇党委书记赖凌明说。
2017年,中塅村被列入信丰县山水林田湖项目范围。保护土地资源、绿化废弃矿山、改善乡村生态环境,该镇依据地质现状,采取植被恢复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的综合治理措施,大力推进矿山的治理和生态恢复,并整合新农村建设等资金,在采矿区植树、铺设草皮,修建护栏、坐凳和观景亭,修整道路。
矿主转型走新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桥镇依托煤炭资源快速积累了财富。然而,到上世纪90年代末,面对资源的不可再生和资源型经济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大大小小的煤矿关闭整顿,矿主面临着转型、再谋出路的问题。
矿主如何转型发展,成了当地的头等大事。为此,大桥镇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扶持矿主转型投资绿色产业,实现不挖煤也能致富。
“以前,我们冒着生命危险赚钱,钱虽然来得快,但每天都提心吊胆,最害怕的就是发生安全事故。现在,我发展烟叶生产,钱没以前来得那么快,但是很安心。”中塅村种烟大户曹长生说。50多岁的曹长生,原本是当地的矿主,年轻时承包了两个煤窑,依靠煤炭致富。2000年,他开始转型发展烟叶生产,在当地承包了30多亩土地,如今种植规模已扩大到50多亩,每年纯收入十几万元,不仅让自己有了稳定收入,还带动了周边群众发展烟叶共同致富。
近年来,大桥镇按照“既要百姓富,又要生态美”的目标,引导广大群众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发展现代农业。目前,该镇在中塅村规划果蔬大棚20亩,并与山东寿光蔬菜集团合作,规划建设第一期100亩高标准新型温室大棚商品蔬菜产业园;在青光村重点发展果蔬产业,发展露天蔬菜种植面积100多亩,建设大棚90多亩用于种植红薯、火龙果、西兰花、百香果等果蔬……“村村有致富产业”的实现,有力地推动了这个老工业重镇的转型发展。
村庄整治展新颜
近日,记者在大桥村看到,村民房屋的墙上喷绘了趣味盎然的3D油画,整个村庄显得富有诗情画意、活力四射。漫步在各村组中,就像走进了动漫世界,不少游客慕名前来休闲游乐。
采访中,村民陈游远高兴地说:“现在,茶余饭后有地方休闲散步,环境好了,村庄变美了,百姓的幸福指数也跟着提高了。”该镇按照“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在大桥村打造集商贸宜居、观光旅游、公共服务、富民产业于一体的美丽乡村示范点,目前已完成亲水步行道1800米,新建旅游公厕、公交站台、停车场、儿童乐园、自行车道、枫情大道等多个功能区域。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已初见雏形,“醉美大桥”成为当地一张名片。
“我们在原有的生态风貌上进行提升改造,将传统的客家民俗、古村落与青山绿水有机融合,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示范村庄。”大桥镇镇长邹富建说。
该镇以党建为引领,整合项目资金,大力推进村庄整治。据了解,2017年,该镇共硬化(拓宽)主干道1535米,浇筑通户便道1355米,完成文体活动场所建设1000平方米,种植绿化树1200株,实现电力网、广电网、互联网全覆盖。同时,该镇全面开展水污染整治,关停了两家砖厂,5个禁养区畜禽养殖点全部拆除。经过综合整治,该镇八角村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大桥村、青光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