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州金融网 作者:本站报道组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29日
2004年初,赣州市委、市政府围绕“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作出了建设十大体系,在全省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定。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关键性的内容列在了第二位。五年来,全市金融有关部门围绕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尝试,赣州市金融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赣州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新起点: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远景展望
赣州市金融服务体系以辉煌的成就迎接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赣州撤地设市10周年,也将以发展的眼光展望未来。为实现赣州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与跨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以十大体系建设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纵深推进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将赣州建设成为“金融改革的先行区、金融发展的繁荣区、金融生态的优质区、金融运行的安全区”。
(一)在抓金融改革深化上有新突破。进一步推动农发行改革,促进其拓宽业务范围,增强服务功能;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促进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提高金融企业的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进一步推动邮政储蓄银行拓宽业务,引导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深化赣州银行改革,进一步向区域外扩展机构和向辖区县(市)延伸机构,通过增资扩股、吸引社会资本和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措施,扩大资产规模,实现做大做强;制定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消除金融机构盲点乡镇;加大引进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力度;进一步深化农村保险改革,推广农业政策性、专业性保险业务,为农村基础农业提供保险服务,增强农业抵抗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能力。
(二)在抓金融服务创新上有新突破。进一步推进信贷授权授信机制、审贷机制、激励机制创新,改进授信规模、方式,简化审贷程序,推行优良信用企业授信绿色通道制,建立信贷投放的正向激励。进一步推进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为客户“量身定做”提供产品,在防范风险的同时为“三农”、中小企业等提供人性化、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拓宽服务范围,加快金融综合经营的步伐,大力发展零售业务、中间业务,推进结构转变。进一步推进金融服务方式创新,丰富支付工具体系,改进支付结算、现金供应、国库服务等领域的服务方式,加快社会资金周转速度;加快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步伐,促进自动服务手段的应用与推广,提高业务处理能力和运作效率。
(三)在抓资本市场培育上有新突破。针对IPO开闸和创业板推出的大好机遇,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各类企业上市,加强对企业上市工作的调度,确保进入上市程序的企业如期上市。继续做好上市后备资源培育工作,突出培育重点,选择我市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植,形成“培育一批、改制辅导一批,上市一批”的上市批次格局;积极帮助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或引进战略投资者,增强企业实力。加快推进与高能资本、平安证券合作设立投资基金工作,争取首支基金能够募集。支持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和运用金融衍生产品等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满足各类经济组织多层次、多样化的资金需求。
(四)在抓担保体系建设上有新突破。尽快完善政府主导、金融支持、多渠道筹资、操作方式灵活、业务品种多样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整合现有担保资源,采取多种途径不断扩充资本金,壮大担保公司实力,提高抵御风险能力;积极支持和配合担保公司进行业务创新,把担保业务做大做强,为中小企业创建良好融资空间;引入和建立独立、客观的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探索建立统一的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评级机构认证制度,有效解决企业无法确定信用等级而带来的融资难题,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规范担保中介服务收费标准,废除登记环节的多次收费行为,坚决取缔超范围、超项目、超标准的不合理收费,为担保体系运行创造一个安全高效的平台。
(五)在抓金融生态建设上有新突破。大力改善区域投资环境,提高企业信用等级,增强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健全征信体系,扩大征信产品运用广度和深度;加快发展中介服务机构,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优化法制环境,加大金融胜诉案件的执行力度;切实维护金融债权,加大对逃废银行债务企业的打击力度,尤其是要加大对党政干部不良贷款清收力度;不断优化金融资产质量,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自身发展能力,逐步形成以“稳定的经济环境、完善的法制环境、规范的制度环境、良好的信用环境、协调的市场环境”为主要特征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本站9月28日“赣州市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五年成就与展望”新闻发布会 现场报道)
“赣州市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新闻发布会 新闻导读:
·五年成就与展望——新思路
·五年成就与展望——新作为
·五年成就与展望——新经验
·五年成就与展望——新起点
·市政府副市长邓又林 作重要讲话
·市金融办主任李世祖 答记者问
·市人民银行行长钟敏 答记者问
·市银监分局局长刘源彬 答记者问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