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会昌县文武坝镇古坊村蔬菜产业扶贫大棚内,会昌农商银行工作人员在向大棚负责人了解“产业扶贫信贷通”资金使用和产业发展情况。 |
□特约记者朱海鹏 记者刘水莲 文/图
●编者按:金融扶贫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市金融扶贫亮点突出,成效明显。从本期开始,《金融周刊》开设“金融扶贫进行中”栏目,关注我市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在精准扶贫攻坚战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敬请关注。
金融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举措和关键支撑。为充分发挥金融对全市脱贫攻坚的助推作用,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金融扶贫,不断创新金融扶贫政策,开发信贷扶贫、保险扶贫产品等,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致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蓄积了坚实力量,让贫困群众感受到满满的金融“获得感”。
“贷”贫困户走上致富路
今年45岁的赖检明,是会昌县右水乡中坝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前两年离异后,独自赡养年迈的双亲和抚养两个儿子。眼看着家里的开支越来越大,他一直在思考如何脱贫。“虽说一直想着干点种养业增收,但手头没钱,想干也干不成。”赖检明一筹莫展。
农业银行会昌支行的“产业扶贫信贷通”政策解了赖检明的燃眉之急。“很快就拿到了5万元贷款,手续简便,政府贴息三年,这给我们农民解决了贷款难的大问题!”赖检明信心大增。拿着这5万元的专项资金,他开始了“短期靠养殖、长期发展种植”的发展模式,先是养了200只鸭和100只鸡,一年可养好几批,一年下来光是养殖收入就有利润1.2万元,同时,他种的12亩脐橙也开始挂果了。“有了脐橙果园和养殖场,今后生活不愁了。”赖检明喜笑颜开。
2016年以来,我市每年通过市财政筹集10亿元设立风险缓释基金,撬动80亿元银行资金发放“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用于发展蔬菜、白莲、甜叶菊等地域特色明显、见效快、可持续的种植养殖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如今,形式多样的金融扶贫模式在我市遍地开花。于都县贡江镇窑塘村的精准扶贫对象李发文,一直想养蜂,但因缺资金,未能如愿。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走进赣州银座村镇银行于都支行,了解了扶贫贷款的相关政策后,立即办理了5万元的扶贫贴息贷款,考虑到资金尚有缺口,在银行工作人员的推荐下,李发文又在该行办了一张5万元信用额度的“村聚易贷·兴农卡”,一次授信,可循环使用6年。有了资金支持,李发文决定大干一场,养了90多箱蜜蜂,开始了他的“甜蜜”致富路。
据了解,2017年,我市“整村推进扶贫贷款”放款62.91亿元,完成全年60亿元目标任务的109.18%;“财政惠农信贷通”放款31.26亿元,完成全年25.54亿元目标任务的122.41%;“易地扶贫搬迁贷款”放款25.84亿元,完成全年45.5亿元目标任务的56.78%;“金穗扶贫系列贷款”放款18.53亿元,完成全年22亿元目标任务的84.23%,由此逐步实现了脱贫攻坚由被动“输血”到主动“造血”的转变。
助力产业扶贫结硕果
拔穷根,靠产业。以往,扶贫资金发到贫困户手里,救得了一时救不了长久。如何才能让“钱生钱”?章贡区沙石镇在金融产品与贫困户、农业经营主体间架起惠农桥,采用“企业+贫困户”这一典型模式助推贫困户脱贫。
位于沙石镇火燃村的赣州兴万家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要开发、生产高品质的食用菌产品,年总产量1250吨,总产值1000万元以上。通过“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400万元后,公司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拓宽市场,辐射带动了周边650多户农户加入到食用菌种植行业,其中有40户贫困户,每户每月可领1800元至2000元工资。农户在公司带动下,人均年收入达2.5万元,形成了“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扶贫模式。去年,该公司还与火燃村的9名建档立卡贫困对象签订了3年金融扶贫贷款协议,每年每户贫困户可获得2400元的投资收益分红。截至目前,沙石镇21家农业企业吸纳贫困户292户,当地企业获得“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共计2920万元,解决了融资难题。
此外,我市还支持贫困户联合成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鼓励贷款贫困户以债权或股权形式投入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去年,我市“产业扶贫信贷通”放款79.25亿元,完成全年80亿元目标任务的99.07%,惠及贫困户12.66万户、市场经营主体2512户、“十三五”省级贫困村227个。
撑起脱贫“保护伞”
“还好有健康扶贫‘四道医疗保障线’,看病、吃药都不发愁了。”信丰县嘉定镇贫困户刘细妹告诉记者,她丈夫残疾且因长期受慢性病的困扰,需常年服药,这成为致贫的主要原因。全市推广“大病医疗补充商业保险”后,进一步筑牢了“四道医疗保障线”,刘细妹丈夫的医疗费用大部分可报销,极大减轻了其负担。据了解,我市每年安排财政资金为105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大病医疗补充商业保险,将贫困人口住院自费比例降低至10%以内。2017年,全市贫困人口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累计向29.75万人次支付赔款3.5亿元。
为兜住因病因灾返贫致贫的底线,也为发展产业增收致富保驾护航,2017年,全市保险业突出发挥大病医疗补充商业保险、“金信保”产业扶贫信贷保证保险和农业保险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工作中的保障作用。截至去年底,全市共有257笔1179万元的产业扶贫贷款参保了“金信保”产业扶贫贷款保证保险。
同时,我市结合“一县一品”项目,争取特色农业保险助力农业产业发展取得实效,将莲子、肉鸡(鸭)、甜叶菊等地方特色农产品纳入保障范畴。去年,石城白莲保险覆盖面近100%,提供风险保障5600万元,支付赔款184万元;会昌县柑橘保险试点项目为20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柑橘种植户,承保面积1.99万亩,保险金额3982.5万元,保费收入79.65万元,赔付额近1000万元……为脱贫攻坚撑起了“保护伞”。
扶贫联动,不止银行发力,证券机构也结合自身业务特点,投身脱贫攻坚。目前,我市已有11个贫困县与11家证券公司完成签约,新增结对帮扶的证券公司与赣州企业签订上市挂牌辅导协议10家,指导对口贫困县企业获得股权融资1100万元。
扶贫济困,金融先行。一笔笔扶贫信贷资金发放、一户户贫困户展露笑颜、一家家企业的结对帮扶……我市金融扶贫一直在路上,越来越多贫困户受到金融扶贫雨露的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