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保险 >> 正文内容

3家上市险企报成绩单 前两月合计保费五年首现负增长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15日

    上市险企2018年“开门红”时段成色略显不足。
 
  截至昨日18时,有3家上市保险公司公布了1月份-2月份的“开门红”(历年一季度或首月被行业称为开门红时期)保费数据。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中国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前两月原保费合计为2450亿元,同比负增长8.27%,这是五年来这三家寿险公司前两月合计保费首次出现负增长,上一次负增长出现在2013年。
 
  从整体来看,在上述时间段,中国人寿原保费为1546亿元,同比增长-18.6%;太保寿险原保费为649.57亿元,同比增长21%;新华保险原保费为254.2亿元,同比增长7.9%。
 
  太保寿险增速最快
 
  群益证券研究报告指出,预计在过往银保趸交比例较高并叠加134号文监管的背景下,险企开门红中新业务和续期均有所承压。
 
  报告认为,从增速最快的太保寿险来看,太保寿险1月份-2月份原保费为649.57亿元,同比增长21%,超出市场预期,“预计为续期保费拉动,太保寿险个险渠道占比高,为公司带来高新业务价值率,从公司公布的资料来看,2017年四季度公司代理人渠道保费占个人客户业务已高达91.56%,基本上完成了高新业务价值率的代理人管道的布局,公司在寿险方面的价值提升”。
 
  新华保险1月份-2月份原保费为254.2亿元,同比增长7.9%,超出市场此前的悲观预期(负增长或者不增长)。事实上,新华保险此前主动进行保费结构转型,2017年放弃了银保趸交部分,幷加大个险管道建设及期交业务等保险管道,今年为新华保险转型收获期,并重点布局举绩率和人均产能,大力发展公司特色健康险,公司转型成果陆续释放。
 
  需要说明的是,今年前两个月,3家上市险企寿险保费合计出现负增长与监管部门此前持续的强监管不无关系。
 
  对于今年“开门红”的保险产品及销售,监管部门从去年5月份就开始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去年年末及今年年初,监管持续升级:去年5月份,监管部门通过134号文和136号文规定了产品形态,同时加强人身险销售管理;去年11月份,三家寿险公司因申报产品不满足监管要求和精算原理被停止申报新产品6个月;去年12月底,监管部门再度强化销售管理,同时提示“开门红”保险销售风险,各地监管部门今年年初也明显加大了处罚力度。
 
  东北证券分析师周磊认为,行业“开门红”增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且各险企间差距拉开。主要原因为:一是保监人身险134号文新规下对产品形态作出较大调整且金融市场长短端利率整体上行,年金类产品对投保人的吸引力下滑超预期;二是在“保险姓保”+“监管姓监”的背景下,各家险企渠道实力、代理人销售能力、客户储备差距加速放大;三是续期业务彰显公司底蕴,期交增速决定来年续期动能。
 
  全年保费或靠续期拉动“强监管背景下,开门红销售将逐渐规范的同时也可能伴随着对保费收入的负面影响,同时在利率上行的背景下保险公司对利率的敏感性要低于各类理财产品,在收益率上不具有优势。全年来看保费收入更多要靠续期业务的拉动,因此未来“开门红”期间保费收入占比或有下降,但对于内含价值的增长无须担心”,平安证券研究员缴文超认为。
 
  中泰证券研报也表示,近年来上市保险公司通过期交增长实现的续期拉动总保费增长态势显现。在1月份储蓄型产品销售难度加大情况下,续期保费拉动总保费保持稳中有升。
 
  事实上,由于新规下产品形态的改变,导致客户对保险产品的流动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也倒逼寿险公司拉长产品期限以增加来年的续期保费,并通过终身覆盖的方式展现保险产品现金流稳定、资产传承、长期保障的特色属性。
 
  周磊认为,在代理人队伍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年金类产品销量不及预期并不会导致全年保障类产品销量增速出现明显下滑。在政策倒逼下,转型聚焦期缴,通过续期拉动总保费健康发展模式将成为 2018年寿险公司经营的主旋律。
 
  此外,从今年前两月保险公司的渠道保费来看,银保和个险渠道差异化显现,银保渠道新单规模保费几近腰斩,期交保费也是负增长,高度依赖银保渠道的中小公司现金流严重承压。在行业面临短暂“挑战”时,拥有高人均产能的寿险公司有望“独善其身”。

分享:

来源: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