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 正文内容

地方收支缺口中央补是误解 多地主动调减收入目标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17日

    多地主动调减 2017预算收入目标
 
  记者 陈益刊
 
  地方财政挤水分后收支缺口中央补是误解
 
  地方相继自曝财政收入虚增数据、主动挤水分,近日来已持续成为热点。
 
  对于一些省份主动公开财政收入虚增,有观点认为,挤掉水分后的财政收入下滑较大,而支出降幅相对小,其中的收支缺口将由中央财政资金来填补。
 
  针对这一观点,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审计研究室主任汪德华近日撰文进行反驳:“地方挤出财政收入水分,寄希望于中央财政补助来填补额外缺口,恐怕是想多了!自家的孩子自家抱,由此形成的收支额外缺口主要还是要靠自身努力来解决。”
 
  与此同时,第一财经记者发现,为了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不少地方主动调减了2017年年初的预算收入目标。
 
  挤水分后收支缺口中央补?
 
  汪德华近日在长江产经智库撰文,以辽宁为例,通过数据反驳了“地方财政挤水分,收支缺口将由中央补”这一观点。
 
  2017年初,辽宁首次公开承认2011年~2014年财政数据存在造假问题。为了挤掉水分,辽宁2015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2014年下降达33.4%。
 
  即2015年辽宁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为2127亿元,比2014年减少了1065亿元。而2015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约4481亿元,比2014年减少了约599亿元。收入下降与支出下降之间存在了约466亿元的额外缺口。
 
  那么这一窟窿全靠中央财政来填?并非如此。汪德华表示,这种财政收支之间的差额需要其他来源资金来平衡。当前地方财政平衡收支缺口的渠道有多种:一是中央净补助;二是新增地方政府一般债务收入;三是盘活存量资金;四是从一般公共预算之外的预算体系中调入资金;五是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中调入。
 
  数据显示,辽宁获得中央净补助收入在2014年为1695.26亿元,2015年则为1842.85亿元,较2014年增长8.71%。2015年中央对地方的净补助总金额约5.5万亿元,辽宁获得的绝对金额并不算最高。
 
  “辽宁获得中央净补助金额的增速属于正常增长,超过全国平均增速(6.8%)1.9个百分点,原因比较复杂。即便认为这1.9个百分点是因为辽宁说真话挤水分而获得的中央补偿,那也仅有32亿元。”汪德华说。
 
  因此,地方财政挤水分后,收支缺口并不全是由中央财政来填。
 
  汪德华表示,地方财政挤出收入水分,有可能获得更多中央补助收入,主要影响在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上。但是,中央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资金分配规则,不会因地方政府挤出财政水分而改变。以辽宁省的案例来看,挤出1000多亿元的财政收入水分,由此可以多获得的中央补助不过几十亿元。
 
  多地调减2017年预算收入目标
 
  重庆市财政局公布的2017年市级财政预算调整方案显示,重庆市市本级收入预算从年初的871亿元调整为835亿元,调减36亿元。
 
  重庆市财政局解释,这主要是落实财政部关于提高收入质量、降低非税收入占比的要求,加之受中央取消停征20余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策性调整因素影响,下调非税收入增长预期。
 
  不仅仅是重庆,湖南省多个市县也主动调减2017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目标。
 
  一位地方财政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一些地方领导为了追求数字政绩,往往在年初将预算收入定得偏高,而财政部门为了完成收入任务会采用空转方式来虚增财政收入。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上述地方调减2017年财政收入目标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即压缩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非税收入规模,因为这部分收入地方灵活操作空间大,而税收收入规范,因此非税收入规模下降,意味着财政收入质量的提高。
 
  上述地方财政人士表示,近些年受经济增速放缓和减税力度加大,当地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例下滑,在当前收入形势没有好转情况下维持高基数增长难以持续,因此主动调减收入目标挤压水分是理性的做法。

分享: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